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浙江热点  
传承布龙非遗文化,这所高中有一群“龙的传人”
2019-06-21 09:09:04 来源:体坛报 记者 王宇怀

  奉化布龙历史愈久,风格独特,是全国极具代表性的龙舞之一。1996年,奉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2006年,奉化布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的文化需要后来人一代代接过前人的火炬,如今在奉化这把火炬越烧越旺,越传越广,而奉化高级中学舞龙队无疑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18年精心哺育“龙味校园”

  “2002年,第一支学生舞龙队在奉化高级中学组建,一共招收了16名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我来担任主教练,建队第二年我们就一举拿下省赛的亚军。”回忆起那段时光,现任省龙狮运动协会秘书长的王基明仍记忆犹新。

  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奉化高级中学担任体育老师的王基明认为,舞布龙既可以强身健体,又能培养团队意识,放在校园里培育再合适不过。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同,于是说干就干,带着5万元的经费,王基明拉起了一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队伍。

  队伍成立后,王基明一边遍寻民间大咖来为学生教授舞龙技艺,一边自己学习研究出一套科学的训练计划。很快,奉化高级中学舞龙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名声响亮。学校对于非遗文化也越来越重视,2010年,《奉化布龙》成为一门必修课开始走进课堂,所有修完这门课的学生还能拿到学分。

  曾经是奉化高中舞龙队一员的罗银如今是奉化工贸旅游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他的手底下也带出了两支舞龙队,回忆起当时和队员们一起在学校操场训练时的画面,罗银还颇有一番自豪感。

  良性循环,训练、学业两不误

  “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奉化高级中学舞龙队的龙舞得“狂”,舞得“活”,龙身“圆”,形态“神”。

  能达到这样的程度,离不开艰苦的训练,既要保证训练,又要保证学业,难度不小。因此,队员每天的训练必须见缝插针。王基明告诉记者,一旦有队员拉下了功课,他会统一为队员请来老师,在晚自习的时间为学生们补课。

  值得一提的是,舞龙队中还有一项不成文的规矩,队员进入高三以后就要全身心投入学业,因此每一届被招入舞龙队的学生只能在队里停留两年时间。同时,在招生过程中,文化分的比重占到了80%。“舞龙队队员们都非常积极向上的青年,许多人的学习成绩并不差,有不少队员考入了北京体育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罗银告诉记者,一旦学生的出路问题得以解决,那么舞龙队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可以说做到了训练、学业两不误。

  竞技成绩、文化交流挑重担

  如今,舞布龙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始承载起不同的内涵,既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项群众体育赛事进行竞技。在这两方面,奉化高级中学舞龙队可以说是“文体两开花”。

  2008年、2012年,他们先后赴土耳其、英国进行国际舞龙文化交流活动,在欧洲刮起了一阵猛烈的“东方旋风”,获得广泛赞誉。下个月,他们又将出现在2019年北京世园会“宁波主题日”的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现奉化布龙的风采。

  除了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条龙在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们手上渐渐舞向了竞技体育的舞台。2017年,舞龙项目首次进入全运会的群众体育项目,那一年奉化高级中学的孩子们代表浙江队参赛,接下来各项舞龙赛事上都可以看到这支队伍的身影,他们也是争金夺银的常客,放眼浙江省内,他们的水平已位居前列。

  在王基明看来,舞龙项目只有好看才能获得关注度。传统舞龙中龙盘柱、叠罗汉、龙腾九霄、螺旋跳、空中飞舞等动作确实精彩,但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观赏性更强的竞速舞龙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比赛中。这不仅仅是趋势,也恰恰是这群孩子们的强项,而他们也期待把这条龙带向更大的舞台。

标签:舞龙队;王基;文化交流;龙舞;学业;队员;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火炬;学生;国家非 编辑:张钰婕
分享到: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