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招娣小时最爱乒乓球 “三进三出”性格倔强 | ||||||||
2013年04月09日 15:02:5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 ||||||||
2013年4月1日下午3时08分,中国女排一代名将陈招娣因肝癌晚期离世,年仅58岁。这是中国女排五连冠时代球员去世的第一人,也是中国体坛失去的一位少将。几天来,陈招娣的离世在体育圈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拥有如此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1.清苦的少年岁月 1955年,陈招娣出生在浙江杭州,家里一共有兄弟姐妹4人,陈招娣排行老二。 陈招娣的小学和初中同学王美根现在还能清楚地记起她们两人在初中时候的同桌岁月。她说:“那个时候,我们整天黏在一起,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陈招娣的父亲去世得比较早,母亲在街道工作,家里从小条件就不是很好。陈招娣的家就在现在杭州皮市巷一带,当时是一排平房,几家水果店和布店连在一起。如今这些房子都已经拆掉了,建起了楼房。 因为看到陈招娣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王美根就经常喊她去自己家里吃饭,所以陈招娣和王美根的家人也都非常熟悉。如果陈招娣拿到了生活费,她也会请王美根和同学吃东西,她总想多回报点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陈招娣在初中时的体育老师陈云彬说:“也许是因为家里比较苦,所以陈招娣从小就很自立,在练体育项目的时候很能吃苦,这一点超过了其他孩子。” 陈招娣从小就很爱运动,但刚开始时与排球没什么关系。因为条件所限,简便易行,陈招娣经常腰带里插块乒乓球板,就去找王美根打乒乓球。没有正规的乒乓球桌,找两块石板或者凳子,拼在一起就打比赛了。王美根回忆道,陈招娣的运动天赋在那个时候就展现了出来。她像男孩子一样喜欢打陀螺,也爱打弹珠,而且很多男孩子都打不过她。 “她乒乓球打得很好,还是校队的呢,后来田径队看到她腿长,又选她去练跳高,她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的时候,拿了个第一。当时条件很差,连垫子都没有,就是地上铺了点稻草,但陈招娣不怕疼,一次次地跳着。”陈云彬回忆说。再后来,她身材不错,于是被市里的篮球队选中,后来市排球队看上了她,就这样陈招娣又去了杭州市业余体校排球队。“好像就没有她不会的项目,如果后来她不练排球,练其它项目估计也能成为世界冠军。”陈云彬说。 在度过皮市巷小学岁月之后,陈招娣在杭州10中读了两年初中,于1971年4月被选调到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青年集训队,后来进入了八一女排。 2.感恩的陈招娣 笔者听到人们夸陈招娣最多的两个字是“感恩”。 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北京体育学院,不要说训练条件,即便是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而且远不如当时的浙江女排省队。浙江队当时伙食费每人每天是1元8角钱,而北京体育学院只有1元钱,而且基本上都吃面食和大锅菜。 陈招娣生在浙江杭州,从小一直长在杭州,非常不适应北方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她整天吃不香,睡不好,吃馒头等面食就像南方人吃点心,吃两口就饱,吃完了就饿,没过多久,就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每次训练之后,她都觉得特别累,一个简单的动作下来,也感觉气不够用。遇到强度大一些的训练,她完成起来就更加困难,比如长跑训练,陈招娣经常是全队倒数第一。 当时的吴中量教练发现陈招娣有些不对劲,于是,找一个时间,主动和陈招娣谈话。因为训练质量不佳,陈招娣自己也觉察到教练注意了自己,担心受到严厉批评,没想到教练既没有批评她情绪不高,也没有说她训练不好,而是问她吃得怎么样,休息得好不好,训练安排合适不合适。就是这些亲切的问候,让陈招娣一瞬间流下眼泪。 陈招娣曾说:“当吴教练得知情况后,居然首先向我道了歉,说他对我关心不够,然后安慰我不要着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要背包袱等等。当天,吴教练就去了食堂,请他们设法给我加餐增加营养。训练上,吴教练专门为我制订针对性训练计划,调整了训练量,还给队友们讲了我的情况,伙伴们都来关心我、帮助我。”随后,陈招娣精神面貌一新,身体逐渐恢复,主动参与到训练之中。每当提起当年的这些细节,陈招娣一直在感谢,感谢教练和其他人,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帮助她渡过难关。 3.一生钟爱是排球 1981年11月16日夜,日本大阪,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最后一战中3比2力挫日本女排,历史上第一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这一战,让陈招娣成为民族英雄。1982年首夺世锦赛冠军之后,陈招娣的事业达到巅峰。1983年,陈招娣退役后,就读于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她先后担任过八一女排、国家青年女排的主教练。 可惜的是,1988年的陈招娣不幸患了直肠癌。经历两次大手术,陈招娣终于摆脱了病魔的纠缠。在部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陈招娣受命担任中国女排领队,重新回到她心爱的排球事业上。因为,早在1982年世锦赛后,陈招娣、孙晋芳、杨希等5名老队员退役,1983年,中国女排在亚锦赛中输给日本队,为备战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陈招娣重新被招回国家队,协助教练工作。在本次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取奥运会冠军,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三连冠”。1989年初,中国女排重新组建,国家体委借调陈招娣为女排领队,直到1992年巴塞罗那(官方微博数据)奥运会结束。 1992年底,陈招娣返回总政治部宣传部,出任文化体育局局长。从运动员到主教练、领队,从干事到局长,再到现在的副部长,陈招娣一路走来。2006年7月13日,前中国女排主力队员陈招娣晋升少将军衔,接过任命书,换上少将军衔,陈招娣成为体育界第一位女将军。 4.著名的“三进三出” 陈招娣性格倔强、个性鲜明,关于她有太多的故事,最著名是鲁光在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记述的陈招娣在训练中“三进三出”的故事—— “谁还想再加练一点?”主教练袁伟民冲着这群疲惫不堪的姑娘大声问道。 训练一天,队员们早已精疲力竭,没人还有力气加练。见没有人响应,陈招娣就主动回答说:“那我加练一会儿吧!”加练的内容是垫起15个好球,也就是说即要先摸到场边的铁丝网,然后跑到3米线滚翻救球之后,再跑回去摸到铁丝网,跑回来重新开始,这算一个好球。 “接到第9个球时,我腿都发软了,看球都重影儿了。我想,是我自己主动要求加练的,表现该算挺好的了,现在练得累了,也该让我下来了吧。嘿!没想到他不让我下。”陈招娣说,“按理说,垫起15个好球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那天的训练强度本来就很大,人已经练得很疲惫了,在接到第9个球时,自己实在跑不动了。袁指导的球一会儿扔这儿,一会儿扔那儿,满场飞,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喘了口气,没去救球。袁指导一看我没去,就扣除我一个好球,本来完成9个,现在扣一个还剩8个。我想,你扣就扣吧,累着呢,还没喘过气来呢,就没去救球。就这样8个再扣一个剩7个,最后扣没了。” 于是,陈招娣气得说:“反正是我主动加练的,我不练了行不行。”说完,陈招娣抱起衣裳,转身就往外走。顿时,训练馆里气氛不太对劲,其他队员都在一边看着,不知如何是好。袁伟民就说:“你今天走了,明天第一个练你。” 走到门口的陈招娣停下了脚步。她回忆说:“这么走了也太掉价了,感觉特别没面子。不行,还是得回去重练,我一定要垫起15个好球给他看看!练着,练着,真的是受不了,又转身走了。最后第3次回来,心想,豁出去,管他呢,死就死吧。”陈招娣终于以惊人的毅力,接了15个好球。 5.充满乡情的陈招娣 2008年陈招娣回到杭州,杭10中的学生代表在校长朱孝进的带领下前往机场迎接,陈招娣向杭10中捐赠了一面奥运五环旗,并亲笔题写:让奥运精神代代相传。面对自己的学弟学妹们,陈招娣问道:“你们有排球队吗?我来当你们的教练!”杭10中受到陈招娣的影响,校排球队的成绩很不错,学校里也有很多喜欢排球的学生。 陈招娣的侄女在杭州某报社当摄影记者,叫陈素琴,她讲述了一些点滴故事。那是在2009年初,杭10中给陈招娣打去电话,表示想在学校成立“陈招娣团支部”和“陈招娣中队”的想法。陈招娣马上说:“我觉得我的荣誉,还不足以用我的名字来命名团支部和中队。”当然,后来她明白了学校要树立学生榜样的目的,最终同意了学校的建议,给杭10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学校的感谢。此后,陈招娣一直非常关注活动的开展,学校也每年都会把活动的情况向她汇报。别人都说,她一点没有架子,非常客气和随和。如今在杭10中的英才榜上,还挂着陈招娣的照片和相关事迹的介绍。 陈素琴说:“如果姑姑没有去世,这个时候她应该会在杭州。”陈招娣很爱家乡,每年都会回到杭州,看望在杭州的亲朋好友。陈素琴说,以前奶奶还在杭州的时候,陈招娣肯定会回杭州过年,奶奶去世后,陈招娣一般会在4月份左右来杭州,因为这是杭州最美的季节。这个时候,她肯定会找老同学王美根,一起在茶室聚聚,聊聊天。陈招娣每年都会给一些朋友寄贺卡,今年有人一直没有收到贺卡,一问才知道陈招娣已经是病重了。 陈素琴说:“姑姑最大的特点就是踏实,做不到的事情,她不会说,是个干实事的人。”很多人都想陈招娣是一位少将,大概不太好接触。陈素琴则说,姑姑人很亲切。她经常会和侄女开些玩笑,知道陈素琴喜欢吃鱼,会给侄女烧自己最拿手的熏鱼。每次回杭州,陈招娣都会在家庭聚会上“大展身手”。陈招娣多才多艺,喜欢画国画,家里挂的都是她自己画的国画。陈素琴说:“我后来学美术,搞摄影,就是受她的影响。” 6.女儿的益友 在别人眼中是民族英雄的陈招娣,在自己唯一女儿郭晨的眼中就是一位普通妈妈。就在4月1日这一天,郭晨永远失去了自己不平凡的妈妈。不断抽泣的26岁郭晨无法跨越这个不眠之夜。 就在刚结束的这个赛季排球联赛上,有一位身材高挑漂亮的年轻排球裁判在光彩体育馆执法,她就是郭晨,排球名将陈招娣的女儿,而身边则坐着该场比赛监督陈招娣,如今母女俩阴阳相隔。郭晨说:“妈妈癌症晚期,住了45天医院,我对结果有准备,但当这个噩耗来临时,自己还是难以接受。”说着说着,郭晨已经泪水横流。 妈妈在旁人眼中是体坛英雄,是一名伟大的运动员。女儿郭晨却说:“妈妈更像我的姐姐,像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无话不谈。我们就像一对姐妹,我会把自己的烦恼都告诉她。每次在我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总会出现在我身边,现在感到那样无助,感到似乎没有了目标。” 郭晨说:“我从小就崇拜妈妈,无论自己是打球,还是当裁判,在联赛中遇到的问题,我都会和她沟通。妈妈在春节后身体状况就急转直下,如今她走了,过去的一幕幕无法忘怀,她和我说的每句话都那样清晰,对我以后做人和工作都很有帮助。其实,这次要不是我通过微博告诉大家妈妈病了,许多人都还不知道。因为妈妈不希望别人去看她,不让人看到她不好的一面,她愿留给世人她最棒的岁月。” |
||||||||
来源: 京报网 作者: 编辑: 曹一言 | ||||||||
相关稿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