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体育在线 > 新闻聚焦 正文
雷声:要知识非文凭 拿奥运冠军全靠有文化
2013年06月03日 08:58:1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男子花剑比赛最后的巅峰对决中,他两度反超埃及选手阿布埃尔·卡西姆,以娴熟的技术和超常的心理素质一举夺冠,结束了中国男子花剑个人项目无奥运金牌的历史。

  微博反映的是他另一个身份,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2009年,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雷声决定去北大读书——不是混文凭,而是真真正正地当一名学生,去求学。

  “我追求的是知识本身。”这个安静、带着几分书卷气的大男孩说。为了这句话,他慷慨地分出一半的训练时间来学校上课。为了这句话,他想方设法克服身体、心理以及种种困难。也正是这句话,将他从过去单向度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让他体会到:人生,可以这样丰富。

  从训练场到教室,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让一个习惯了运动的人突然坐在教室里待上两个小时,首先从生理上就很难受,“十几分钟就受不了了,我老想动。”雷声说,一直坐着,注意力也很难集中:“我必须很用力去听,否则一不留神就开小差了。”

  从训练馆到学校,仿佛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让身份转换后的雷声感到陌生、不自信。此前,他的心思都放在击剑上。当大学为他打开击剑以外的很多扇门时,身高1.93米的他失落地发现,无论走进哪一扇门,自己都比别人“矮一截”。

  “他们这么小,会的东西这么多。”25岁的雷声初进北大,觉得自己处于弱势状态。

  好在这样的心态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努力地调整自己,试着不再在无谓的比较中一争高低。如今,他已经能坦然地面对落差:“在学习上,你基础没有别人好,学习时间又没有别人长,凭什么比别人优秀呢?不可能每个领域都比别人强,我来北大学习,关键是自己的收获。”

  没有了思想包袱,雷声一直保持着谦卑的态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同学。他自己也铆足了劲儿,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学习时间比同学少,训练时间也比其他运动员少,对雷声而言,唯有提高效率。“我会想好今天要练什么,训练时就会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执行。只要一到学校,我就不再想训练的事情,完全专注于课程和作业。”

  然而,大学的部分课程对雷声来说还是太难了,比如,令许多文科生都头疼的高数。

  雷声之前的数学学得很浅,也忘了很多。如今学微积分,连之前的三角函数都要重新补习。这门课程的连续性很强,所以他一节课都不敢落下。上个学期刚好是伦敦奥运会结束后的半年,各种活动比较多,不能去上课的时候,雷声便让同学将老师的课录下来给自己听。

  他买了一本很厚的本子,上面写满了高数的习题。他说,学高数就是要多做题,这是自己必须要下的笨功夫,就像在微博上写的那句话,“学高数无捷径”。

  下笨功夫的结果是,期末考试高数考了78分,而之前雷声以为自己也就勉强能及格。每次说起这个分数,他脸上都带着自豪的神情。

  “学习和训练交替着,让我觉得身体和精神上都很累。”雷声说,晚上回到寝室,倒在床上便能睡着。“但我心里高兴。学习打破了原来重复训练的机械式生活,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小时候不爱学习,长大后却越来越渴望校园

  雷声出生于一个跟体育八竿子打不着的知识分子家庭,家族里有多位老师、教授。父母希望雷声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拥有一项知识性的技能。

  然而,个高腿长的雷声在上小学的第三天就被挑进了学校的游泳队。父母希望身体瘦弱的雷声体质更好,没有阻挠。但他并不怎么喜欢游泳,小学五年级,市体校的击剑教练来学校挑人,10岁的雷声从此开始了击剑生涯。

  “我小时候很喜欢玩儿,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在一起运动、做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后来练着练着就喜欢上了。”雷声说,比起游泳,击剑里的战术和技巧更吸引他。

  进入体校后,雷声每天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进行专业训练,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之后,雷声进了省队,成了一名职业运动员。

  “我那个时候很高兴,觉得终于不用学习了。”像大多数被动学习的中学生一样,雷声为自己“脱离苦海”感到庆幸。然而,离开学校几年后,他又开始向往校园生活。

  2008年,雷声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拿过世界杯冠军、得过两次世锦赛铜牌的他希望自己能在家门口拿一块奖牌,但最后的结果是,连前四名都没进。

  巨大的心理落差让雷声陷入了沮丧和迷茫。他认为自己已经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继续上升的难度太大。他想拿冠军,但对于自己能否实现目标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如果再训练四年依然没有拿到金牌怎么办?

  生活需要一点新鲜感。雷声决定重返校园,打破过去一成不变的生活。为什么要通过读书来调整自己,雷声解释说,“我对知识的渴望,包括期望上北大,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家庭氛围的影响。”他说,这种渴望,小时候并不怎么觉得,越长大反而越强烈。

  拿了奥运冠军,学习是“大功臣”

  雷声如愿上了北大,但对于学习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主业”,内心却是忐忑的。

  “刚开始,我很担心自己的运动成绩下滑,所以我必须用行动证明给大家看,我的学习对训练是有帮助的。”他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周末也回训练馆把之前没练的内容补上。

  事实证明,他的比赛成绩的确越来越好。2008年奥运会,雷声的世界排名在四五名中徘徊。2010年全年比赛结束后,排名就跃到了世界第一。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奥运金牌。

  “世界第一与我的学习是有一定关系的。”雷声说,十几年的击剑训练已经达到一个瓶颈期,如果想有所突破,就需要有些非技术层面的东西爆发出来,比如,用于自我剖析和打量对手的思维方法。

  大学训练了雷声的条理性,他学会了搭建框架,学会了给知识和思想分门别类。“以前,我对击剑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一个动作怎么打,全凭身体感觉,不会用语言去解读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后,我会把击剑分成三个部分,体能、心理和技术,技术也可以拆分成手上技术和脚上技术。细化分类后,哪一个方面不足,我就去补。这也同样适用于分析对手。”

  每当有人问雷声在学校学到了什么时,他会回答“思维方法”。他说,思维方法很难说是某年某月某日读了一本书、听了一堂课就能顿悟的,它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积累的。而这积累很有可能在赛场上瞬间让你自己作出一个更准确的判断。在一剑决胜负的时候,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结果有着天壤之别。

  除了思维方法,学习与训练动静结合还让雷声找回了久违的激情。在学校专注于学习是静态的,从学校回到赛场上,静转化为动,释放的能量和热情更具爆发力。“一回到赛场我就兴奋了,我会想,终于有比赛打了,我要好好享受比赛的过程。每战胜一个对手我都很高兴,即便是输了也没有那么痛苦,我会回来好好总结,到底输在哪儿。”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后,雷声觉得,自己的得失心也没那么重了。

  事实上,十几年的击剑生涯对雷声的学习也大有裨益。训练队的生活让他比普通人更能吃苦,赛场磨练了他的意志力。训练再累,学习上也不会懈怠,有时白天训练,晚上回到寝室还要复习功课,他从来不觉得苦,更没想过放弃。“至于一两次没考好,作业太难不会做,这样的挫折就更不会让我退缩了。”

  运动员的身份也让他和那些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相比,学习的劲头更足。他说训练和比赛会耽误一些时间,所以自己很珍惜在学校的时间,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好好学。

  我追求的是知识本身

  雷声总是强调,自己不是冲着文凭来的,北大也不允许他混文凭。

  事实上,入读北大之前,他已经拿到了广州体育学院的本科文凭。但一段时间的集中授课和集中考试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他希望自己可以拓展一些体育之外的文化知识。

  他在微博中摘录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知识厚度,决定他能走多远。知识是终身取之不尽的财富。“我追求的是知识本身。人最大的财富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雷声说。

  于是,他在学习广告专业之余,还大量选修或者“蹭”了一些社会心理学、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之类的课程。他的微博里,偶尔会出现几句黑格尔或者费希特关于理性、存在的论断。

  “我希望自己更丰富一些。”他爱上了大学生活,这里有思想的碰撞和交锋,让他欣喜又着迷。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雷声说,击剑会是他一生的事业。具体到这几年,他会继续当一个运动员,同时学业也不会丢,他希望继续在北大读硕士。

  “在击剑上,现在是我的黄金期。但我不想在这个阶段只做一件事情。我想更丰富一点。”雷声多次提到“丰富”,他有一个美好的愿景——知识更丰富,感受更丰富,人生也更丰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编辑: 曹一言
相关稿件
·雷声因学分不够延期毕业 称想坚持到里约奥运
·奥运夺冠用剑义卖筹得46万 雷声:没有准备好
·奥运后生活:雷声重返校园 朱启南邹凯忙婚事
·男花雷声演大逆转摘金 创中国奥运个人赛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