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体育即时报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政解“民”忧
2021-01-12 17:39:15 来源:体坛报 记者 余敏刚

  温州体校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吕志武游泳俱乐部、平阳育英体校、兴华羽毛球俱乐部……这一个个在浙江省内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基层体校、俱乐部的背后都蕴含着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有力探索和尝试。

  在日前省政府发布的全国首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省级政策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 加快推进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第五部分就明确提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分别从构建多元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格局、改革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交流、参赛选拔机制、创新教练员培养评价制度、完善赛事成绩奖励政策等4个方面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在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打破体制壁垒,在运动员注册参赛及奖励、教练员职称评审及使用、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等方面给予社会力量同等待遇,从而深化体教融合,逐步消除体育、教育部门主办赛事在参赛资格和成绩认定方面的限制。

  作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典型代表之一,温州体校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成立之初,在保留温州体校在编教练员基础上,利用自身机制灵活性优势,高薪引进人才,聘请国内外知名教练。市体校无偿提供1900平方米的训练场馆和价值220万元的器材,心桥俱乐部则承担运营维护费用,并负责训练管理工作。同时,心桥体操俱乐部学员一方面可接受市体校专业教练员提供的教学,另一方面可享受心桥旗下幼儿园优质的文化课教育资源。

  俱乐部成立以来,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8人,向浙江省队输送200余人次,培养的人才共获得奥运冠军1次,世界冠军7次,亚运会冠军2次,全国冠军100余次,省运会冠军42次。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崔学萍认为,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能够实现共赢,“社会体育俱乐部缺场地,而学校则缺少专业师资。两方合作可以解决各自的问题。”

  温州打破以往单纯依靠各级体校的路径依赖,通过公私合办、民办公助、民间独资、体教结合等各种方式,实现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双管齐下,形成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的“温州模式”。

  这一模式也在全省迅速推广,世界冠军吴鹏退役后创建了鹏之星,目前俱乐部和杭州多所小学开设了游泳课程,让政府购买的服务方式来推行水上安全课。吴鹏告诉记者,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体教结合,让体育回归教育,让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有学校有书读,让广大青少年能更多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此外,衢州市柯城区实验小学以“学校+俱乐部”的创新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以国奥球员童磊为代表的优秀足球人才,董子健、程添乐、巫羿锦等小球员也入选了新一期国家少年队;绍兴诸暨的海亮中学的橄榄球队,多年来同教育、体育部门紧密合作,这里的孩子既有机会进入国家青年队,也可以凭借橄榄球的特长升入高等学府;在宁波奉化实验中学将委托基地在学校设立训练点,以便挖掘和培养射击人才,培养出张巧颖等多位世界冠军。可以说,”温州模式”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发展,省体育局相关处室表示,社会体育俱乐部迎来发展良机,监管也不可缺位,我省竞技体育人才将进一步打破壁垒,激起更多期待。

标签: 编辑:陈海音
分享到: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