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体育即时报  
“土专家”触网记——十四运网球比赛地农科教授的动静之间
2021-03-04 09:48:59 来源:新华社 记者 郑昕 张晨俊

  “这是陕北含沙量大的土壤,这是陕西关中的黄土,成分结构不一样,遇到水后的变化也大不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健摇晃着手里的量杯,说着就从科研话题转到了网球上。

  “所以说,能在不同场地上把四个大满贯包圆的球手,那真是了不得。”他说,“我研究的专业是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对象以土壤为主,和我喜好的网球有一定关联度。”

  人们常把与农业打交道的教授戏称为“土专家”,而像王健这样水土保持领域的教授,则更是“土专家”中的“土专家”。可他一旦脱下白大褂、走上网球场,玩起这项曾经的“贵族运动”,却也毫无“违和感”。

  像王健这样动静之间“自然切换”的农科专家,在有着“中国农科城”之称的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不鲜见。

  出身于陕西商洛农村、祖祖辈辈务农的王健,在上世纪90年代考上大学后就与“农田水利”四个字结下缘分。他在毕业留校后一路带学生、搞科研、发文章,虽说桃李满园、著作等身,但长年累月高强度的工作,令从小就不怎么运动的他身体与精神都倍感压力。

  “别以为成天教室、实验室两点一线就很轻松,我有好几次正上课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显然是身体出了问题的信号。”他说。

  2012年,通过西农大定期举行的网球培训,王健接触并逐渐喜欢上了这项活动量适中、需要动脑筋、并且有充足时间与球友们交流的运动。2015年赴美国访学时,他还把这个爱好带到了大洋彼岸。

  “在那里我不仅第一次踩上了草场,还领略到这项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也是一种礼仪与文化。”他说。

  如今,已是西农大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的王健每天只要有时间,依然会坚持打两个小时的网球,还把妻子也培养成了“陪练”。两人的球拍就搁在车里,春节回商洛老家时都不忘打上几局。

  “我们现在有两个球友微信群,加起来共30多人,课余时间就在群里约球,钻研技战术。”他说,“虽然我这水平一直没长进太多,但还是喜欢琢磨高水平球员的姿势和打法。”

  西农大网球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副教授王利民告诉记者,学校目前有室内室外25块场地,平时的利用率能达到90%以上。不仅学生队经常在陕西省校际比赛中摘金夺银,教职工也不遑多让,有至少50人参加过省级比赛,经常打网球的超过100人,会抡拍子的更是不计其数。

  “我们每隔一两年就会搞一次针对全体教职工的网球培训,扩大这项运动在校内的普及度和竞争力,也给了很多平时扑在课堂、实验室或田间地头,缺少锻炼与交流的教授专家们亲近自然、以球会友的平台。”王利民说。

  杨凌全区人口仅24万,除了已举办多届的杨凌“农科城”马拉松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网球运动也已在当地形成氛围,各类培训机构与俱乐部不断涌现。也许这正是十四运会把网球项目放在杨凌的原因之一。

  即将承接全运会网球比赛的陕西省杨凌网球运动中心,于2017年6月开工建设,2020年10月通过验收并投入试运营,迄今已举办过多场比赛,累计接待球友上千人次。

  “中心已建成室内室外共21片场地以及标准田径场、综合服务楼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其中中央球场先进的灯光和场地条件使其具备承接国际比赛的能力。”现场负责人、中建杨凌博瑞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刚强表示,杨凌网球运动中心将在办好全运会网球比赛的同时,继续打造城市网球的文体旅平台,在未来引进更多高水平赛事,服务“农科城”的体育爱好者。

  踏进拥有4129个座位、地面上写着“杨凌”中英文字样的中央球场,王健与王利民搭档和球友对练,击出的每一球都伴着回声。即使在挥洒汗水时,他也能自然地把话题从体育引向学术,在局间念叨起一座网球场对地基有着很高要求。

  “十四运会网球比赛在杨凌举办,给了我们现场学习提高的机会。我也会继续把这项运动推荐给学生,培育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王健说。(完)

标签: 编辑:陈海音
分享到: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