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主导任务。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学科知识、体育技能等教学工作置于多元化的情境中,鼓励学生通过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等进行问题解决与处理,帮助学生逐步增强学科核心素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篮球运球教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都存在相对单一、固化等问题,无法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相对丰富、复杂的情境下,导致学生的体育技能单一,违背了体育技能学习及实践应用等教学原则。基于此,需要利用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化课堂,增强学生综合学科素养。
情境化教学的概念是指把学习和情境等实现一体化融合,并利用情境演化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篮球运球教学中,利用日常生活情境、篮球比赛情境、问题导入情境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广大教师需要客观地分析篮球运动的本质与特征,并将其在日常训练、比赛等不同情境中的真实情况反馈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训练情境,并设置一些复杂、多样的训练情境,鼓励学生带着不同的角色进行训练,由此能够最大化地彰显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灵活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增强学习能力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按照日常生活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客观性地分析学生的生活阅历、实践经验、认知水平。比如,在介绍行进间高手投篮运球技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其中几个重要的关键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更客观地理解与掌握。首先,在指导学生学习“一大二小三上跳”等运球技巧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第一步大跨步的动作技巧,则需要创设“跨步跳跃小溪”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导。其次,关于起跳投篮的肢体不协调问题的研究来说,教师不妨通过“连线木偶”的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起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联想。再者,关于运球操作过程中,出手的手型固定、发力等问题,则需要在确定碰板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篮板看作是朋友,而出手就像在单手肩上投篮的前提下与“篮板朋友”挥手打招呼,利用类似的情境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对其中的训练动作与技巧等进行理解与掌握。
按照比赛特征及性质等创设比赛情境,能够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结构化的运动技术。比如,在运球训练的过程中,间断性地开展原地二人传接球训练,一个人防守、一个人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加接近最真实的比赛情境,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假动作规避防守,向同伴进行高效率地运球。并且,在创设特定情境的过程中,关于学生的比赛技能训练来说,也需要强调多样性与丰富性,真正地将训练重点和难点等整合出来,使其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等相结合,然后科学、灵活地调整训练内容与方式,提前做好应对紧急问题的预案;随后教师还需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并对其给予鼓励与纠正,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运动技能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在小学篮球运球教学活动中实施情境化教学模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方向与处理,这对于增强小学篮球运球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此来看,该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不容忽视的实践优势,值得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推广及应用,为最终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全方位能力、保障小学篮球运球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等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