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授课中,教师通过传统的组织方式,面向全班学生进行集中讲解、示范时,很难关注到全班每个学生听讲时的表情,更难把握学生在上课时的状态。
体育课堂中的“微共体”教学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聚焦单元核心问题,将一个班的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阶段性分组,形成单元教学的固定学习小组,保证组内成员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公平性,实现小组间“实力相当”,在一个单元周期后进行人员轮换,保证班内学生的整体流动性。“微共体”小组设立组长1人,负责活动组织与分工;设立副组长1名,进行组员发言及活动实践的分配,形成组间具有交流、探讨、反馈及帮教于一体的学习共同体。
体育“微共体”教学的课时教学设计中,可以以“学习清单”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以情境导学将教学目标问题化,以一系列的问题及小组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以“问题链条”为导向,小组任务为线索,开展组间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体、育智、育心”功能。
“学习清单”是指教师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及关键问题,结合学生的“学情”与“经验变化”,将本节课的全过程进行预设,把主要学习内容及练习要求以“学习清单”的形式发到每一个小组手中。“微共体”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教学,减少教师全体集中面授次数,学生通过“学习清单”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如何关联已学知识”,对主教材有一个完成的思维框架,了解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重要环节。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加深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育活动方式。例如,在《简单的助跑跳跃练习方法1》教学中,教师设置“参加诸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选拔”的情境,并在相应的活动环节穿插跳远比赛的规则,采取大组集体练习,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以此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问题链条”是指根据动作技术的结构和原理出发,围绕课堂教学“关键问题”,将“个人技能掌握程度”和“核心素养具体落实点”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问题难度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帮助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科素养。在课时问题设计中,聚焦核心问题,依据循序渐进、由分解到完整的教学原则,根据体育运动结构与原理,分别设计若干个子问题,以子问题为引领,设计相应的练习环节,指向并服务于解决课时核心问题。
“赛”是课中学练的有效检验手段,是学生巩固和展示技能,体现小组合作成果的重要平台。跳远项目不同于球类等开放性动作技能,是属于闭合性动作技能,以个人展示和小组展示为主,而小组展示更能体现团队的合作能力。在“微共体”教学小组的竞赛中,所评价的“度”并非为完成的“速度”,而是以小组“完成度”及“效度”为衡量标准。
“微共体”学习小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在“微共体”小组中,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