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赛场聚焦  
改革开放时期体育馆:用开放的思想引领共同繁荣之路
时代春风劲吹,创新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
2024-09-30 12:33:34 来源: 体坛报 记者 易龙吟

  【1978年-1999年】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浙江一直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人民体育运动事业迅猛发展。1979年起,百姓以文化中心、农村俱乐部或“青年之家”为阵地,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各地体育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甚至大量民营资本也为体育场地建设贡献了力量。体育场馆质量不断提高,设计更加先进,功能更加齐全,科技加大投入。

  全新阵地 “破”与“立”,改革开放为体育繁荣注入活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风云初起,“造船大王”包玉刚敏锐地感觉到大陆的新变化,急切地想为国家改革开放出些力。1986年,包玉刚出资300万元港币,动工兴建“包玉刚游泳场”,并出席了奠基典礼及次年举行的竣工仪式。游泳跳水池的地址,就选在黄龙区块。这也成为黄龙体育中心的“一期工程”。当时,这块区域是杭州有名的“脏、乱、差”地段,杂乱的农居点,破败的厂房,以及成片的烂泥田,一到夏天,臭气冲天。听说要被征地建设游泳跳水池,农民十分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出乎意料地顺利。

  建成后的游泳跳水池,包括一座标准室外游泳池、一座标准跳水池(当时的标准是水深5米)。建成伊始,着实热闹了一番。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邀请赛;全国跳水锦标赛、邀请赛;全国水球锦标赛、邀请赛,都纷纷要求到杭州举行,当时炙手可热的跳水明星高敏,也不止一次献技杭州。

  游泳池向市民正式开放是在1988年。担任过包玉刚游泳场场长的孙克武这样回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之时,到游泳场健身就好比如今上高尔夫球场,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十年风光无限后,到了二十世纪末,“包玉刚”热开始降温。这与时代的大环境密切相关。2002年,“包玉刚”正式启动改造。2004年11月,这项改造工程竣工并重新开放。之前两个月,包玉刚游泳场归并到黄龙体育中心。

  池变馆后,全年365天开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常客。如今,包玉刚游泳馆有一个25米室内池、一个50米室外池,另外室内室外各一个戏水池,票价仍旧没怎么上涨。夏季6月16-8月31日,上午20元、下午30元,晚上35元,其余时候各个时段便宜5元。

  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迅速发展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体育场馆建设注入新活力。同样在1986年,衢州市江山体育馆开始动工。老体育人赵江平1985年从杭州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就进入江山市体委工作,直至后来担任体育局局长,一路亲眼见证了江山体育馆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辉煌。

  赵江平回忆道,以前江山有个室外篮球场,拆掉后县政府决定另外选址重建,一开始的方案是重建之后加盖一个顶棚,论证的时间很长,到了1985年县政府决定建造一个体育馆。规划中,江山体育馆占地7200平方,建筑面积4299平方,看台1540席,总造价200万元人民币,规格非常高。“当时全省县一级只有萧山拥有体育馆,我们是第二个。”

  1990年江山体育馆完工,竣工时就举办了全国男排邀请赛,“比赛那天人山人海。”后来,该体育馆还举办过“农金杯”全国甲级篮球邀请赛、国家男篮与浙江男篮迎春表演赛、全国男子举重冠军赛、全国羽毛球赛、全国健美操锦标赛等全国性体育赛事数十次。

  现在,江山有了占地402亩的虎山运动公园,但经过了几次扩建、改造,江山体育馆仍旧在为老百姓服务,像全国举重锦标赛等赛事每年有50多场,更多的还是全民健身赛事。赵江平说:“江山体育馆位于市中心,位置更方便,也是我们低免开放的体育场馆,可以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城市地标 “建”与“借”,为体育航母启航开先河

  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杭州,作出重要批示:黄龙洞一带可以用来建设体育场馆。但由于当时的国情,总理的愿望暂时未能实现。

  1993年12月10日,省政府专题办公会议决定:“尽早组织实施,争取7年内建成。”要求“功能基本完备,风貌适当超前,体现综合效益,具有现代气息”。这是黄龙体育中心建设最有力的指挥棒。1997年6月12日,时隔30多年,黄龙体育中心开工建设。2000年,一座设计独创、设施一流、气势宏伟的主体育场如期出现。前后7年,时任省体委副主任胡玉书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耗在了这项工程上。

  从黄龙体育中心动工兴建开始,很多浙江人就一直在关注。一期工程黄龙体育场总概算8.27亿元(含拆迁、征地),但省财政直接拨款只有2.8亿元。5个多亿的资金缺口怎么办?最终社会筹集约1.3亿元;合作开发,筹集到近3个亿;另外,向银行贷款1个亿。这为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筹措资金建设大型工程开了先河。

  建成之后,杭州马拉松、FIFA女足世界杯、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绿城主场,还有大大小小的演唱会……这里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见证了浙江体育的发展。

  建成20年后,黄龙主体育场因为亚运会进行了改造升级,体育场、体育馆、游跳馆三个亚运场馆三个场馆焕新升级,同时也不忘惠民放开,这里也是亚运会期间边办赛边开放的场馆之一。后亚运时代,黄龙体育中心切实做好惠民开放工作,持续推动亚运红利全民共享,营造浓厚全民健身氛围。据统计,亚运后一年,累计接待健身群众突破300万人次,举办公益活动超过100场次,越来越多老百姓走进亚运同款场馆运动健身,惠民开放进入2.0版本,亚运红利让每一个走进黄龙体育中心的人触手可及。同时,这一年,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在黄龙落地,截至9月底,已累计举办女排世俱杯、全国跑酷锦标赛、中超、CBA、新白娘子传奇演出等重大赛事和文艺演出63场次,引进知名体育品牌商户15家。

  无独有偶,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体育设施相对滞后,全市没有一个合乎较高规模的体育场馆,不但严重制约了温州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和温州的经济发展、城市形象不符。

  温州体育中心工程是温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二次创业”战略部署时期提出的“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面临着资金缺、规模大、时间紧三大难题。

  为尽快筹措资金,1993年,温州市政府正式发文,确定了市体育中心的筹款方案:不走常规路子,采用市场化运作。多方努力下,温州市体育中心于1994年9月8日举行开工典礼,1996年1月6日体育馆落成,1998年10月游泳馆投入使用……终于结束了温州没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局面。

  此外,温州体育中心建设引进了市场机制,在全国开创了体育设施建设市场化的先河,走出了一条大社会办大体育、办好体育为社会服务的路子。如今,温州有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从体育中心到奥体中心,正是浙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体育场馆正是一个缩影。

标签: 编辑: 毕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