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16日,2025年亚洲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将在青岛举行。本次比赛中国羽毛球队主要由二线年轻队员组成,当然也有例外——东京奥运会女单冠军陈雨菲和巴黎奥运会女双冠军陈清晨名字也赫然在列。 这是陈雨菲巴黎奥运会结束六个月之后首次在国际赛场亮相,借助蛇年刚开年的这场国际赛事复工,浙江姑娘陈雨菲正式宣告:我回来了。 东京奥运会夺冠,曾给了她巨大的荣誉 2021年8月1日,日本东京武藏野森林综合体育广场羽毛球决赛现场和杭州桐庐县体育馆直播观赛现场,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见证了浙江姑娘陈雨菲勇夺东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金牌的巅峰时刻和亲朋好友的喜悦。
那场巅峰之战在陈雨菲和中国台北选手戴资颖之间展开,两人实力在伯仲之间,三盘大战陈雨菲获得了最终的胜利,靠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和意志。多年后很多人还记得关键的第三局隔着屏幕为她助威呐喊的情景。 这是中国羽毛球女单时隔九年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那几年中国羽毛球女单人才青黄不接,东京奥运会夺冠后陈雨菲毫无争议地接过了中国女单“四连冠”时代的旗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1年中国十佳运动员”……一时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巨大的荣誉同时也是极大的压力。主管教练罗毅刚当时曾指出,中国女单仍在“爬坡期”,陈雨菲需要平衡个人突破与团队传承的压力。 巴黎周期连轴转,光环里的她身心俱疲 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举行,造成巴黎奥运会周期四年变成了三年,留给运动员休整的时间也相应变短。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间陈雨菲大大小小的比赛差不多参加了40项,每年都超过10项之多。那几年世界羽联单项排名,安洗莹、陈雨菲、山口茜、戴资颖等长居前几位,有段时间甚至有女单“F4”说法,这几个人技术实力其实都是差不多,互有输赢其实很正常。 不过,东京奥运会夺冠并戴上中国女单领军人物光环,万千球迷总是把夺冠作为陈雨菲理所当然的目标。这与东京奥运会之前陈雨菲冲击别人的心理处境有了巨大的变化,有意无意之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既来自竞技体育本身的残酷性,也源于自我认知与外界期待的冲突。陈雨菲曾经坦言,东京奥运会后的密集赛程让她感到“疲累”,甚至一度尝试以“快乐羽毛球”的心态应对,但背上了必须赢球包袱的她内心始终未能平衡“赢球”与“快乐”的关系。 巴黎奥运会她以二号种子身份出战,八强赛中她不敌队友何冰娇被淘汰,未能实现卫冕目标。这场失利对陈雨菲的心理冲击巨大,她在社交媒体上留下长长一段话,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三年间一直压在她身上的压力,也让很多人以为她有可能不打球了——“其实我更多的感受是终于解脱了,这三年太多的压力和责任让我无法喘息,结束的这一刻,我突然感觉能轻松地呼吸了。下场之后,教练们都问我能为我做点什么,我想我需要很久很久的休息,去修复这三年破烂不堪的身体,去修复我早已不那么坚定的灵魂,未来的路我还没有想好。” 离开赛场这半年,陈雨菲想清楚了一件事 向世界羽联申请排名保护不参加比赛,和家人一起旅游度假,到国外短暂留学,很长一段时间陈雨菲消失了,那段时间她打算退役的流言也不少,不过,最后她自己告诉大家:我回来了。 陈雨菲说,离开羽毛球的这半年她想明白了不少事情,当时自己“不在状态”,输球并非因年龄或伤病,而是“输给了自己的心态”,缺乏足够的“霸气”和“赢球野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她明白了一点:竞技体育的胜负并非仅靠努力就能决定,更需要强烈的求胜欲望和心态调整。
选择在洛杉矶奥运周期复出,是因为自己是真的喜欢,确实很想打球,想回到熟悉的赛场。当然,陈雨菲也清醒地认识到,重新再来并不是简单的事,如今的她就是羽毛球场上的“小学生”,她有一切从零开始的决心。 羽超联赛、天王杯邀请赛之后是亚团赛,她已经迫不及待站上国际赛场了。不同的是,这一次她已经甩掉了包袱,准备轻装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