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媒体走基层活动”走进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和温州市瓯海区梧田街道龙霞“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聚焦“体卫融合”在浙江的创新与实践。
“一人一方”跟踪管理
在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市民许先生正在做运动评估和体质测评,包括心肺功能、体脂、体态、体成分等多个项目。身高约1.7米的他体重已近80公斤,BMI(身体质量指数)达到28,属于“肥胖”级别,“我希望通过运动控制体重。”根据许先生的综合情况,运动健康门诊医生给他开了运动处方:训练周期1个月,每周运动2至3次。训练项目也作了推荐,比如“跑步机每次25分钟,每周3次;等速手臂开合训练机,每次6组,每周4次;智能背部拉伸机,每次15分钟”等。
“每一位来门诊的居民,都希望通过运动改善健康状况,但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不一定了解。”刘海霞说,他们的职责就是把好这个“准入门槛”,了解居民的身体状况开具医疗处方,再根据个人综合体测数据、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处方内容包括饮食结构调整和运动指导,并辅助‘一人一方’的中医外治方案。”
在运动健康门诊开具运动处方后,通过一个联廊,就是由街道主办的惠民性质的健身房。
此外,运动健康门诊依托杭师大附属医院(杭州市体育医院)医联体资源,聘请体育和医疗专家,加入包括全科医师、中医师、护士、运动健康师在内的家庭医生团队,“中心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筛选慢性病居民优先作为目标服务对象,在运动干预过程中组建专属微信群负责全程管理,监督运动、饮食情况,并随时做出疑难解答。”
社区健身更智能
在温州瓯海梧田街道龙霞“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58岁的陈阿姨正在跑步机上健步走,机器屏幕上跳动的运动数据:“智能设备能记录数据,感觉自己也跟上科技潮流了!”
中心入口的全民健身大数据平台大屏上,可看到门店内每台仪器的运行时长、使用频率,以及各区域的人流密度;健身房内,每台健身器械也都嵌入智能芯片,开启运动的“数字大脑”。“我们与瓯海区数安港企业合作,借助‘互联网+健身’系统,通过为普通健身设备加装芯片,单台设备仅需600元即可实现3万多元智慧化健身器材的功能。”中心负责人说。
这些数据不仅是设备的健康档案,更是优化服务的指南针。用户登录后,可查看科学健身指导,实时记录运动数据;管理部门也可根据客流规律,提高管理效率。另外,数据的采集整合可以为健身人群生成运动健康档案,更加科学有效锻炼。
社区全科医生、运动康复医生每周会不定期进驻中心开展专业服务。“依托温州‘运动处方库’,用户也可以向中心教练出示‘百姓运动码’中的‘个人运动处方’,获得科学的运动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
2024年,由浙江省体育局主导,联合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在全省14个县(市、区)开展“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覆盖全人群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助力打造“全龄友好社区”,助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今年,‘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总数预计会达到28家,并积极探索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炼出标准化的‘体卫融合’模式。”省体育局群体处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