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青少年健康成长涉及体育、教育、卫健等主要部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协同推进。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教科卫体委专职副主任、分党组副书记刘红祥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护航生理、心理和社交健康上的三维立体化价值作用,才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从而推动省域健康现代化建设和体育强省建设目标的实现。
为此,刘红祥提交了《积极发挥体育的三维价值作用立体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提案,对青少年体育、体质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加强校园内体育建设,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超重肥胖形势严峻,脊柱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身体“脆皮”、心理“脆皮”、社交“脆皮”的“脆皮青年”和大学生游戏成瘾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刘红祥认为:“这些典型现象诠释我国有待提升以体树人、以体强心的体育教育理念,要建立以体育为引领的多部门协同机制。”
如何协同?又该如何建设?刘红祥表示,要形成由体育部门牵头,联合教育、卫生等多部门的合作机制,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进行专题专项研究,定期会商重要事项,从制度建设层面来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体育健身等指导性条例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紧扣“安全性”“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普及性”五项原则,编制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科学健身指导类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可以涵盖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心理健康、科学健身等各个方面,让青少年运动健身更加精确定位、精准发力,为青少年主动健身、科学健身提供权威指引。此外,还要积极搭建青少年体育赛事平台。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推动赛事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善青少年竞赛机制,为更广泛青少年参与常态化体育活动创造条件,让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成为青少年体育的日常。
在校园体育建设方面,刘红祥建议,要树立“健康第一”,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体育育人机制,推动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确保开齐开足体育课,积极落实教育部“15分钟课间”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课间走出教室,开展如集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的优点于一身的匹克球,在运动强度和锻炼效果上适合校园健身的运动,建议在校园和全社会大力推广;可以开设冠军思政课,通过创新课堂内容和组织形式,让体育冠军现身说法,以夺冠故事激励拼搏精神,引导青少年以体强心,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关键课程作用和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助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促进体教深度融合;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活动信息和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以学校为中心,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一位学生制定运动处方,对学生进行体育指导。
此外,刘红祥还提出,要形成聚焦青少年体育治理,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机制。“通过建立青少年体育协同管理平台、搭建青少年体育监管平台以及挖掘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健身的开放场地和体育项目,整合社会资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刘红祥建议,要形成由政府主导,体育部门引导,家庭、社区、学校、体育俱乐部等各级社会组织参与的社会共促局面,真正形成全民重视青少年体育活动,才能保障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