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教体  
体教融合铸就青春赛道上的宁波风采
2025-08-20 15:31:42 来源: 体坛报 记者 余敏刚 组委会供图

  64.55米!亚洲女子少年标枪新纪录诞生;11秒29!追平亚洲女子百米少年最佳成绩;78米08!U18男子标枪年度世界最佳成绩……在刚刚落幕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宁波健儿严子怡、陈妤颉和吴淮楚用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字,为浙江代表团贡献了5枚金牌,助力浙江队以11金9银8铜的优异成绩位列位列金牌榜、奖牌榜第二。

  这些令人耀眼成绩的背后,是“冠军摇篮”的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在这场“青春大考”中也起到的重要作用。学校多年来坚持“体教融合、科学育才”的发展理念,为运动员铺设从训练场到国内外赛场的“金牌通道”培养输送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超越! 成绩单背后的“宁波质量”

  作为全国首创的青少年田径盛会,本届赛事旨在发掘和培养田径后备人才。参赛选手年龄为15至17岁,运动员大多数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校运会中被基层体校教练选中,开始接受专业的系统训练。本次参赛的49名浙江选手中,包括已经在国内外成人组赛事崭露头角的宁波“双子星”——严子怡、陈妤颉,以及同样来自宁波的包揽本届男子标枪冠亚军的吴淮楚和傅彬轩,都是在小学期间就被基层教练慧眼识珠,经过系统培养后输送至省队。

  他们的成绩有多惊艳?以严子怡为例,64.55米的夺冠成绩足以问鼎近年来国内举办的任何一场全国田径赛事。就在本月初衢州进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她带伤投出的65.89米,再次刷新了由她保持的世界青年纪录。

  “我一直在拼!与自己,与伤病!”严子怡告诉记者,在个人赛中,伤病还是影响了发挥,试投2次便早早结束了赛程。但在团体赛中,她咬牙坚持了,为的就是确保团队成绩第一。对于未来,严子怡坦言,她充满信心,希望能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

  短跑新星陈妤颉同样抢眼,她的对手已不再是同龄人,而是国内甚至亚洲的女子短跑顶尖高手。本次比赛,陈妤颉轻松包揽女子100米、200米两项冠军,并与队友在女子4×100米接力赛中收获亚军。

  “回归同年龄组比赛,互相促进,共同提升中国女子短跑的整体实力。“陈妤颉说,她的少年纪录留给下一代年轻运动员来破。

  现场观战的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陈妤颉、严子怡因出色表现受到格外关注,这是对培养单位的肯定,这些运动员展现出了良好精神风貌。

  突破! 破解体教融合瓶颈

  很难想象,这批正在读初三或高一的年轻运动员如何兼顾文化课学习和高强度的训练?严子怡的带训教练卢秀荣给出了答案,目前,宁波体育运动学校田径项目中很多运动员都是走训的培养模式。

  “别看她是女子标枪世界青年纪录保持者,生活中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卢秀荣介绍,严子怡目前在宁波海曙中学就读,平时上午她都在海曙中学上课,中午乘坐公交车返回体校,路上一个小时的车程还要熟背英语单词等文化课内容。

  “与严子怡一样,我的另一位弟子吴淮楚,也一直坚持在学校和体校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上奔波,风雨无阻。”在卢秀荣看来,走训模式可以让年轻运动员更高效的学习和训练。优秀运动员也要有文化内涵,学习成绩提高了,个人综合能力提升更为显著。更重要的是,走训模式更能够被众多家长认同,减轻他们的顾虑。

  去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读高一的陈妤颉也享受到了这一模式的红利,不同于严子怡,陈妤颉在国家队的赛程更多。学校为确保她更好地兼顾学业和训练,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支持方案、学习与训练计划,也就出现了她经常在众多赛事后采访时回去赶作业的情况。

  近年来,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大力加强与各类普通高中的合作,采用“半天文化课+半天训练”的弹性学制,既保障学生文化课学习,又提供专业训练环境。每年假期时间,体校各个场馆一整天的训练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全市各县市区的集训生、走训生都会参加集训。今年暑假就已有330余人参加。

  打通! 科学育才的培养新范本

  作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及全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突出贡献单位”,宁波体育运动学校目前已开设22个奥运竞技项目。在科学育才方面,除了提供数字化的科学器材保障外,更重要的是体校打通了体育人才的双向通道。

  “作为基层少体校,首先要扎扎实实地把苗子选好,把基础打好,培养和输送省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宁波体育运动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长期在体校训练而又没有达到向省队输送标准的运动员,也可以通过体育特长生的方式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叩开高等学府的大门。

  据了解,今年,宁波市体校高考捷报频传,67名学生通过体育单招文化课录取控制线,本科院校的录取率达到了60.5%,远超全国体育单招整体录取率34.8%,其中还不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

  此外,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在体教融合方面还探索了多种创新模式,涵盖不同体育项目与教育体系的深度结合,如排球项目与宁波四明中学、恵贞书院合作,运动员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课余时间进行专业训练;棒垒球项目与江北区教育局、江北中心学校、浙江柏岱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四方合作,学校提供后勤保障,企业提供科学训练方案,形成“体教融合+社会力量”协同模式。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探索“一校一品一特色”的新路子,进一步打通运动员的升学渠道,建立全过程、特色化、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体教更高水平的融合提供强力资源保障。


标签: 编辑: 龚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