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黄龙体育中心,秋雾氤氲。这里是2025年杭马的起点,我站在这里俯身系紧鞋带。这个简单的动作,忽然让我想起9年前——那个17岁的少年也是这样认真地系着鞋带,仿佛这样就能把整个青春的勇气留住。
2016年的深秋,我第一次站在半程马拉松的起跑区,脚上穿着那双日常上学的运动鞋,鞋面已经有些磨损。周围是涌动的人潮,我的心跳声在喧嚣中格外清晰。
发令枪响,人群如解缆的舟向前涌去。我被裹挟其中,既兴奋又忐忑。踏出黄龙路的那一刻,秋风迎面扑来,带着杭州特有的湿润气息。曙光路两旁的梧桐树披着金色的秋装,叶片如翩跹的蝴蝶般簌簌飘落,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跑到了解放路,5公里标志牌出现在眼前时,双腿已经开始抗议。汗水顺着额角滑落。8公里时,配速开始混乱。身边的跑者一个个超越了我。有个经验丰富的跑者经过时对我说:“调整呼吸,找到自己的节奏。”我试着照做,但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
途经的复兴大桥宛如一道天堑。漫长的坡道让人望而生畏,每登一步都喘如风箱。就在双腿快要失去知觉时,我回头看到了收容车——它不紧不慢地跟在队伍最后,这个发现突然激起了我的倔强。我咬紧牙关,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靠自己的双脚跑完全程。
15公里处,收容车已经近在咫尺。我能清楚地听到引擎的轰鸣声,每一次回头,那辆白色的大巴都离我更近一些。志愿者的加油声变得急切:“快点,小伙子!加油啊!”肌肉酸痛到麻木,脚步虚浮得像踩在棉花上,但一个念头异常清晰:绝不能就这样被收下!
最后3公里,收容车始终如影随形。笔直的闻涛路似乎没有尽头,远远地,奥体中心“大莲花”的轮廓在天际线上渐渐清晰。
那个白色的巨型建筑在秋日的阳光下闪耀,像是一座遥远的灯塔。我的世界缩小到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终于接近终点区,当看到计时钟上跳动的数字时,所有的痛苦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志愿者们和观众在路边喊加油,但我只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声。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志愿者为我挂上奖牌。我弯腰扶着膝盖,汗水滴落在路面上。回头望去,收容车静静停在终点线外——它终究没能追上我。
今年的11月2日,发令枪将再次在黄龙体育中心响起。我望着延伸向远方的赛道,忽然明白马拉松的真谛:它从来不是与他人的竞赛,而是与自己的对话。每一步都是成长,每一公里都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