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文体  
龙舟制造,江南水乡深处的匠心传承
2025-06-03 14:20:18 来源: 体坛报 记者洪漩

每逢端午,鼓声如雷、龙舟竞渡的景象已延续千年。赛龙舟,作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带动了龙舟造船业的蓬勃发展。百舸争流,扬起的是千年文化的风帆;一钉一凿,传承的是非遗技艺的薪火。这些浸染着木香的龙舟,正载着匠人的坚守与百姓的期盼驶向更远的江河。

订单过百传统龙舟工匠忙“疯”了

“中国龙舟名城”瑞安,相传在北宋年间就有划龙舟活动的记载。端午前的两个月,当地造龙舟、修龙舟进入关键时期。

吴权森及其团队的匠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在瑞安,吴权森制作的龙舟因其船速快、质量好远近闻名,每年都有不少人早早慕名前来下“造龙”订单。

“早一点的春节前就下了订单,然后是正月,最晚也是清明。”吴权森告诉记者,从正月十八开工,农历三四月份是一年中制龙的旺季。”今年订单超过100艘,客户遍布温州市区、瑞安、苍南、龙港,甚至还有广东佛山的客人专门来定制的。“不少都是下单好几艘,其中,温州上埠一个村就订了6艘龙舟。”

吴权森表示,传统龙舟的制作需要数十道工序,环环相扣,无不考验着匠人精巧的手艺。“过程很繁琐,要求严格,第一道关就是选木材。”每年11月份,吴权森都会专门前往安徽选杉木,长度、直径都有一定的标准,结疤多的也不行。

制作一艘龙舟需要经过安龙骨、放横梁、拼接里外浪板、装边板、上龙爪、收档等工序,最后用两根粗的竹缆穿过龙舟头尾两端的横梁,绑紧船身,才算大功告成。“忙的时候4班老师傅共计16人不分昼夜同时开工,齐心协力,最快平均一天生产2艘船。20多年间,我已经做了1000多艘龙舟。根据划手们的实际使用反馈,还进行了十多轮针对性改进,现在的龙舟速度已经比第一代提速了近一半。”吴权森骄傲地说。

化整为零私人定制激发创新动力

随着赛龙舟这项古老的运动焕发了新的活力,传统的龙舟制造技艺兴盛的同时,与之配套的龙头、龙尾、龙旗等零部件也迎来产销旺季。

杭州五常社区的七旬老人周荣雪最近在忙着赶做龙头。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五常龙舟胜会是五常街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荣雪的手艺在这十分吃香。

五常龙头与别处的不同,在于龙头能够活动龙舟前进时,龙嘴、下颌、舌口随龙舟进行开合栩栩如生。作为已经有50多年的龙头雕刻经验的老手艺人,周荣雪技艺精湛。“以前每年会做十几个龙头,平均下来每个龙头都要花一两周的时间,一年就需要花4-5个月专注在龙头雕刻上。”周荣雪告诉记者,自己如今78岁,尽管岁月让他的双手不再有力,但他对龙舟的热爱从未褪色。“现在已经有人订下了明年的龙头。只要身体允许,我将一直做下去。”

位于瑞安莘塍街道的李道永工作室里,李道永一家也在赶制龙舟头尾。

作为瑞安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道永用竹子编织而成的龙头轻巧精致,制作工期也不短,平均制作一对龙头龙尾要4至5天的时间。他表示,“竹编用的原料是毛竹,既坚硬又具有韧性。除了美观之外,竹编做的龙头比木头做的轻一些。龙舟就是拼速度的,龙头轻一点,速度也会快一点。”李道永的儿子李义同样是瑞安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每个订单都需根据龙舟的宽窄长短订制设计,实打实的手工活儿。“今年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制作了20余只龙头龙尾,还有1000多个选手用的竹盔。订单量相当可观。”

产业“出海” 龙舟架起国际交流之桥

当传统老匠人们以斧凿为笔、良木为纸,将龙舟制作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时,另有一部分人选择“出海”,龙舟工坊从“家庭式作坊”走向“产业化集群”,让古老龙舟焕发新生,登上世界级舞台。

2005年,唐红斌和妻子夏丽霞及聘请的技术工人,在富阳的一个破旧礼堂内摸索竞速龙舟的制作工艺时,断然不会想到,多年后由他们企业生产的龙舟会远销意大利、法国、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50余个国家,最高峰时,年销售额高达4000万元,还成为亚运会龙舟赛事和龙舟世界赛等国际赛事设备运营商。

“今年为端午赶制的龙舟已经做了有两三百艘,节后,我们将继续赶制2026年龙舟世锦赛的订单。”夏丽霞说。

夫妻二人创办的富阳祥瑞水上运动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瑞)座落于富阳区新登镇昌东村,是一家民营企业。从生产的第一艘竞速龙舟亮相温州一场小型赛事,收获口碑后,很快在业界小有名气起来,一路从乡镇赛事“划到”国际赛事。2009年,捷克·布拉格龙舟世锦赛,用的便是祥瑞的龙舟。2010年,广州亚运会,“赛龙舟”正式成为比赛项目,祥瑞又接到了来自亚运会供应商的订单。雅加达亚运会、杭州亚运会等不少国际龙舟赛事上都有祥瑞的身影。

“我们不仅是制造行业,也是服务行业。”夏丽霞告诉记者,若单卖龙舟,祥瑞是拿不到如今的成绩。多年来,公司积极参与龙舟赛事的组织运营、维护、训练。拓宽龙舟竞赛的市场覆盖面的同时,提升龙舟销量,顺理成章地走上“龙舟生产销售+赛事运营”之路。

“我们有十余人组成的研发团队,还被认证为中国龙舟器材研发生产基地。”夏丽霞表示,因为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也将龙舟民俗文化带到国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亚运会;匠人;龙头;订单;龙舟 编辑: 龚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