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亚运速递  
我的亚运记忆:后厨里的烟火与热闹
2025-09-09 15:01:23 来源: 潮新闻

  时光流转,记忆永恒。两年前的杭州亚运会,是运动健儿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你我心中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杭州亚运会两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请你一起打开记忆的盒子,重温亚运。

  杭州亚运品牌促进会和潮新闻联合推出“迎亚运两周年・我的亚运故事”征文活动,诚邀广大网友分享自己的亚运故事,无论你是当时亲临现场感受热烈氛围的观众,或是参与赛事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还是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欢迎你来分享你的独特亚运记忆。

  今天是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我像往常一样守在后厨的灶台前,趁着焖菜的间隙用手机看着阅兵式。刚把锅铲放回勺架,就收到潮新闻晚潮编辑的约稿——为杭州亚运会两周年写一篇“迎亚运两周年我的亚运故事”。我盯着消息栏犹豫了半天,回复说“没时间去看比赛,没经历过怕写不出来”。毕竟对我这个掌勺的厨师来说,每天的时间都被炉火、食材和翻炒声填满,连家门口的赛事都没顾上凑近看一眼。如今每天上下班经过的路边,墙面上的亚运会宣传画还清晰印着,倒成了我亚运会里最直观的印记。

  咱们象山是亚运协办地,松兰山的亚帆中心承办帆船赛,半边山的沙滩排球赛场也曾人声鼎沸。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象山人,别说去现场为运动员喊加油,就连赛场外围的路都没绕去过。后来读江浙一兵老师的《杭州亚运 中国网球的荣耀时刻》,看他把网球男女运动员介绍得如数家珍;又读天马行空8899老师的《一次盛会,一份骄傲,永远的记忆》,字里行间满是在半边山看沙排时的激动,我既佩服又有些感慨:别人的亚运记忆是赛场的呐喊与欢呼,我的记忆,好像都藏在后厨的烟火气里,混着海鲜的鲜、酱油的咸。

  若说我和亚运最直接的联结,那一定是店里生意变忙时,我手里那把不停翻炒的锅铲,这种变化不是慢慢热起来的,而是像炉灶的火被猛地调大,来得真切又热烈。

  亚运会前一两个月,后厨的节奏就开始不一样了。之前受疫情影响那几年,日子过得太煎熬:饭点时前厅稀稀拉拉坐不满三桌,我这个掌勺的常常闲得把菜刀磨了又磨,配菜的徒弟也能靠在备菜台边发呆一下午;电话预订基本没有,偶尔来几桌本地老客,也只是点两道家常菜,很少要招牌海鲜;每月算完账,除去房租、水电和食材成本,能不亏就谢天谢地,我甚至有过把炒勺收起来,另找活计的念头。

  可亚运临近时,一切都变了。先是有拖着行李箱的游客走进店,点完菜就问服务员:“服务员,亚帆中心离这儿远不远?”“沙滩排球赛场怎么走方便?”传到后厨时,我正颠着锅炒梭子蟹,听着这些陌生又新鲜的问题,手里的力道都不自觉地轻了些;接着本地企业的团建订单多了起来,客人特意交代“多做几道象山特色海鲜,亚运要来了,带员工沾沾喜气”,老板得提前半天去市场挑最新鲜的鲳鱼、虾蛄,生怕辜负这份期待。

  到了亚运会举办期间,后厨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每天早上八点钟,我就得和徒弟到店备菜,以往能到上午十点准备好食材,那会儿得备菜到十一点。饭点从十一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前厅的催菜声叫个不停,我手里的锅铲就没停过,炒完姜葱炒蟹炒生炒鸭,旁边的煤气灶两只锅里煮着红烧带鱼和剥皮鱼。汗珠顺着额头往下滴,只能靠徒弟递来的毛巾擦一把;偶尔前厅客人聊赛事的声音飘进来,有人说“昨天看了帆船赛,海风真大”,有人遗憾“没抢到沙排门票,好在能尝尝象山海鲜”,我听着心里也跟着热乎,虽说没看过比赛,但能让来象山的客人吃得满意,也算我为亚运出了份小力。

  晚上闭店后,我得把灶台擦干净、把调料瓶归位,忙完总要到十点钟,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徒弟也累得直揉腰。可当老板拿着当天的营业额单过来,笑着说“今天又比昨天多卖了不少”时,我心里是前所未有的踏实,这种被炉火“烤”着的忙碌,比空守着冷灶台的冷清,让人安心太多。

  亚运会结束后,这份“热度”也没立刻褪去。不少游客因为亚运知道了象山,特意趁周末来玩,常有客人走进店就说“上次亚运来吃了师傅做的土豆白蟹汤,这次带朋友再来尝尝”。就连本地的老客都打趣:“亚运会过后,咱们象山更热闹了,你这锅铲也越挥越有劲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虽没亲历赛场的荣耀,却用手里的锅铲、灶上的烟火,接住了亚运带给小城的热闹。那些因亚运而来的客人、后厨里不停歇的翻炒声、盘子里冒着热气的海鲜,就是我最真实的“亚运故事”。它没有奖牌的耀眼,却满是生活的暖意,藏着一个普通厨师对好日子的期盼,就像我总说的,灶火不熄,日子就有奔头。

  

标签: 编辑: 毕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