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经历短暂的“中场休息”后,“浙BA”第二阶段在杭州队对阵诸暨队的焦点战中拉开帷幕。此时此刻,“浙BA”也站在了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节点——承前启后的关键交汇点。
第一阶段的“浙BA”“承”了什么?
除了比分、排名这些“看得见”的数据,赛场之外的“浙BA”还承载了什么?第二阶段的“浙BA”需要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方向,自问更长远的问题——“浙BA”究竟能开启怎样的可能?
承基层体育之根。“浙BA”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撬动广泛的社会关注,归根结底,是深植于浙江绵延不绝的基层体育传统。在浙江,篮球从不是少数人的精英运动,是“人人皆上场”的生活方式。从诸暨“村BA”的草根竞赛,到萧山楼塔“巴西足球、楼塔篮球”的震撼口号,再到中国小康村篮球赛总决赛永久优先承办地嘉善洪溪,篮球早已成为浙江人生活的一部分。
承,亦有“联结”之意。第一阶段的“浙BA”联结甚广。有家庭之间的联结,带孩子去看球成为一种家庭互动的新仪式;又有新老市民之间的联结,新浙江人通过支持“本地球队”融入新的城市。因此,“浙BA”并非在“制造一场热闹”,而是在承续一段传统。而这一根系一旦被制度化、品牌化的“浙BA”所滋养,便有了在新时代语境下枝繁叶茂的可能。
承社会协同治理之力。在浙江,体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协同治理逻辑的另一个赛场。作为群众性篮球联赛,“浙BA”表面上是赛场上的争夺,实质上却深刻映射出浙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基层样本。从方案设想到7月6日开打,“浙BA”从无到有只有30余天。其间,涉及全省93支队伍、250场比赛、1650名球员,以及场馆调配、安保统筹、选拔队员、队伍报名、赛制制定、宣传铺排等一系列繁复工程。如今回看,第一阶段的顺利开展,不止于群众热情,而是建立在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群众组织“三元合力”的治理基础之上。这背后,是浙江长期以来在社会动员与基层治理方面积累的深厚经验,浙BA则是一次体育领域的出色“演练”。
承体育强省建设之成。“浙BA”之承,亦在于承接浙江体育强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近十年,浙江体育实现了多维跃升。竞技层面,浙江运动员在全运会、奥运会等大赛中屡创佳绩;群众体育层面,公共健身设施不断普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7平方米,健身步道共计3.18万公里;产业层面,提前两年完成5000亿元总产出的“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浙BA”的诞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的“乘势而上”。赛事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体育强省”的蓝图注入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最灵活的民间活力,构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新型赛事生态。可以说,浙BA是浙江打造体育强省战略版图中重要的民间支点之一。
更长远阶段的“浙BA”要“启”什么?
如果说“浙BA”第一阶段的“承”,是将过往积淀的激活,那么接下来的“启”,则更关乎更广阔的关于未来的想象。
一启,不唯比赛,是青少年体质“逆袭”的社会动员。近些年,“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日渐凸显。此刻,体育部门理应站出来。下一阶段的“浙BA”将“行更多不言之教”,用一场场热血的比赛,激活青少年对“流汗”“拼搏”的全新理解,让他们走出“情绪孤岛”,在运动中找到归属感。我们看到,不少赛区,场内在打“浙BA”,场外在打“青BA”(青少年自发比赛);我们也看到,不少家长专程带孩子去观摩家乡的“浙BA”主场,只为让孩子看到“家门口的篮球”。不说教,不训导,而是用比赛表达去启发、去启蒙——“来吧,孩子们,扔掉手机,身体对抗的感觉很棒!”
二启,不是终点,是实现“全民健身”的浙江注脚。全民健身的难点,不在于硬件,而在于社群。未来,“浙BA”最大的价值之一,在于撬动了基层体育“自燃”机制——通过“浙BA”这个引子,使本地的体育社群组织真正动起来。长远来看,这种自下而上的“运动共同体”构建,不仅是体育参与的根基,更可能成为基层治理的延展形态。以篮球为媒介,“浙BA”让社区成为有仪式感的生活场域,推动全民健身从“个体锻炼”向“社群共享”跃迁。“浙BA”的传播方式与人群覆盖,或许具备嵌入更多社会功能的可能性。
三启,不止体育,是诠释“共同富裕”的浙江愿景。省会城市、设区市、县级球队同台竞技,赛事平权、机会均等,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体育为载体的资源再分配、再平衡,是对“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公共服务”承诺的兑现。推动共同富裕,不仅要“分蛋糕”,更要“做大蛋糕”。将进一步形成各地餐饮、住宿、交通、文创、电商的跨业协同,让更多小城市、小企业、小个体站上共同富裕的“增长浪潮”,真正撬动本地体育消费与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共同富裕不仅在于“物”的丰富,更在于“心”的凝聚。“浙BA”要更多激发出跨阶层、跨地域的情感共鸣与社会认同,让小小的篮球成为“去中心化”“去身份化”的载体,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构建起“共建共享”的可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