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一些大型马拉松赛事降级成为板上钉钉的事。事实上,一场马拉松赛事,标牌的降级并不意味着赛事服务、体验的降级,一场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与否,老百姓的体验和口碑才是根本。
日前,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了关于申报2025年世界田联标牌路跑赛事相关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世界田联的标牌路跑赛事申报又有大调整,世界田联对全球白金标和金标路跑赛事数量进行了限额,并大幅提高了申报门槛。
根据世界田联新修订的标牌路跑赛事规则,2025年起,世界范围内白金标马拉松赛事上限为12场,金标马拉松赛事上限为25场(单一性别马拉松赛事不设限制)。以2024年为例,目前全球共有294场标牌赛事(16个白金标,45个金标,64个精英标,169场标牌赛事),国内共有70场路跑赛事获评标牌(白金标2场、金标16场、精英标24场和普通标28场),标牌赛事数量上已居全球首位,但从马拉松赛事影响力来说,我国的马拉松赛事还有待提高。此次修订的评定标准不展开细说,但总体就是从奖金、得分以及历史等几个维度来评定。
两个顶级标牌有了限定,等于堵死了下面赛事的升级通道。对于一直很重视世界田联标牌的国内马拉松,不是个好消息。此外,现有的白金标和金标赛事,都存在“降级”可能,特别是这两年新晋的几场金标赛事,极有可能在这次调整中没了头衔。
世界田联为什么要这么改革?中国田协在今年已取消沿用将近十年的金银铜牌赛事评比,实质上是走进“死胡同”了,金牌赛事越来越多,各方面都已无法“承受”了。
世界田联金标赛事也在逐年递增,最大的问题是精英运动员不够了。每场金标赛事,都有邀请相应级别精英选手的硬性要求,这些精英,每年参赛场次不多,这就势必造成大量的金标赛事邀请不到适合的精英选手。
但标牌的降级并不意味着赛事服务、体验的降级,相反,群众的口碑、体验才是马拉松赛事的生存之本,在不追求标牌等级的情况下,我国众多马拉松赛事如何提升品质?
目前,马拉松在全球尤其是中国呈现爆发式增长,仅以我省为例,2023年,浙江全省举办各类马拉松与路跑赛事202场,其中马拉松比赛67场、直接参赛61万人次。
事实上,不少专业人士都已经提出,马拉松赛事特别是中小型马拉松比赛不能“随大流”,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相结合,一方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独特的选择。赛事运营只有从粗糙走向精细化,才能让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