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关注运动员是好事,但行为必须合乎法律和社会规范,绝不能只要“流量”没了底线。
日前,奥运冠军们在中秋假期的动态在网上引发持续关注,其中跳水冠军全红婵回家看望家人却被各种围观打扰的视频引发全网讨论。人群在全红婵家门口长久不散,有的在楼下架起手机直播,有的飞无人机航拍,村里也成了“打卡地”……立体式全空间的拍摄阵仗仿佛面对的是一位流量明星,而不是中秋回家的运动员。
众多围观者中,有想看一眼心中冠军的体育迷,也有为蹭热度、博流量蜂拥而至的“网红大V”。与前者相比,他们缺乏对运动员的尊重,为了流量和利益,全天候将镜头对准这位尚未成年的运动员,实时向网络披露一切动态。镜头中的运动员皱一下眉头、流露出一丝不耐烦,都会通过解说和镜头被放大解读。
对于明星运动员自带的巨大流量,是源于近年来公众对于运动和健康话题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健康阳光的运动员形象正在影响和鼓舞着年轻人、中年人。因为喜欢,所以关注。其中也有人并不了解运动项目本身,而是通过社交平台上生活化的内容被运动员本人圈粉。头一次粉上运动员的人,潜移默化地把粉娱乐圈明星的行为模式,移用到运动员身上,过度关注他们的私人生活。就像这次全红婵回家,就成了他们抢流量的赛场。
既然“流量”引起困扰,有人认为运动员应该埋头训练、比赛,减少不相关的活动和曝光。这是另一种的极端。对于博流量、围观炒作的行为,我们应该谴责,对于正向的社交平台上的流量社会活动,运动员长时间处于训练、比赛的环境下,其他类型的活动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新鲜感。同时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活跃,分享比赛心情、赛后活动、日常生活,拉近了我们与运动员之间的距离。运动员好像变成了我们身边的邻居,或者一位很友好的陌生人,对大众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正面影响。而在社交平台上,吃瓜群众摒弃了唯金牌论。对于比赛失利的运动员,给出更多的是安慰、理解和鼓励,并对运动员的日常生活、训练花絮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也给运动员带来极大的支持。这样链接的双向反馈,才是粉运动员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