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运动员在水里游得那么快、那么稳,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其实,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水感”。
所谓“水感”,就是游泳运动员在水中游进时,对身体姿势的变化、水的特性以及如何感知和利用这些特性的能力。有些优秀的运动员甚至能感觉到水从身体周围流过的情况。他们对水的接触和感知非常敏锐,能够通过手指尖、手掌、面部周围、躯干、脚等部位来感受水的流动。这种高度敏感的水感,让他们能够自我判断游进是否均匀、快速和省力。
很多人常常混淆水感和水性的概念。其实,水性更侧重于呼吸的熟练程度,而水感则是对水的综合理解和感受。水感是通过游泳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类似于音乐的“乐感”或语言的“语感”。它既可以是先天的禀赋,也可以通过后天实践获得。经验表明,通过训练可以显著提升水感。
如何提升水感
●训练前的准备:在训练开始前和间歇时,可以安排一些有助于培养水感的水中动作,比如水中倒立、水中滑行等。这些动作能够有效培养人在水中的感觉能力和对身体的控制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水感。
●协调性训练:协调性也是增强水感的关键。协调性好的人,手脚能力协调运动形成合力,更容易抱住水。例如,蝶泳时,协调性好的人通常能很好地配合手脚动作,“抱水”感觉较强,很容易形成正确的动作。而良好的“水感”有助于形成规范的动作,规范的动作也有助于对水形成较好的感知能力。
●多接触水:水感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感觉,一般人获得的方式就是经常下水。常待在水里的人对水的感觉和把握,要远远胜过不下水的人。因为人体的表面布满了感应系统,这些感应系统的灵敏程度,决定着人对肢体动作的支配能力。比如手指的动作就远远胜于脚趾的动作,但如果没有了手的人在经过训练之后往往能用脚趾代替手。因此,常在水里的人,体表感应系统对于水的流动能够精准的把握,随之也就支配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去追随,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