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综合资讯  
“未来五到十年,还会有更多惊喜”
——前男单一哥眼中的中国网球
2025-04-28 10:12:11 来源: 体坛报 记者 陆英健/文 潘笑坤/摄

本周,2025CTA1000浙江湖州网球公开赛激战正酣,而现场诸多运动员之中,一个皮肤黝黑、一身青蓝色运动服的身影格外出挑,他就是曾经的中国头号男单选手李喆。

30余年网球生涯,作为球员、教练和泰格网球学院创始人,李喆以各种各样的身份见证着中国网球的成长与突破,在他不同标签下和感性理性兼具的多重视角中,有一点是一致的:这项运动在中国迎来了一个好时代。

聊突破 进步本是厚积薄发

网球生涯三十载,李喆不断参赛的同时,也在亲历这个项目在中国体育史上的飞跃。

近年来的中国网球,“突破”是贯穿其间最深刻的集体印象。新一代中国网球运动员各自拼搏、共同奋进。2023年,在ATP250达拉斯站男单决赛中,吴易昺首进巡回赛决赛就夺冠,成为公开赛年代以来第一位夺得ATP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网协球员。2024年,在巴黎罗兰·加洛斯中心球场的红土场上,21岁的郑钦文获得了中国网球史上首枚女单奥运金牌。同样在巴黎奥运会的赛场上,临时搭档王欣瑜/张之臻联手夺银,创造了中国混双的奥运最好成绩;19岁的商竣程登顶成都公开赛,首夺ATP巡回赛冠军;张之臻与布云朝克特在ATP250杭州站半决赛中上演“中国德比”……“作为选手也好,这些年慢慢转成教练也好,我真的很高兴能见证我们中国网球很多的成长历程。”李喆说,现在的突破都是以前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不管是很多前辈,包括我们这代人,以及现在活跃着的这些选手,其实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年代当中去不断努力地尝试、突破、挑战这项运动。”

在李喆看来,中国网球的成长,也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一面镜子。“体育项目的发展也反映着社会的进步,中国网球的进步和突破不是偶然,而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祖国的开放性、包容性与网球这个项目的特性产生了好的化学反应,尊重项目发展规律,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厚积薄发。”他相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当中,中国网球一定还会有更多更多的惊喜等着大家去见证。

聊人才 小布阿昺各有千秋

来到浙江,李喆首先想起的就是起步于湖州的网球小将布云朝克特。亦师亦友的二人颇有缘分:早在中国网球巡回赛元年,他们就在CTA800郑州站的比赛中相遇;2021年云南安宁,李喆和布云朝克特又成为搭档参与双打;去年的中国赛季,李喆成为小布教练组的一员。对于这个正努力冲击ATP巡回赛更高荣誉的年轻人,李喆有着很高的评价。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他是一个会跟自己较劲的运动员。”这是李喆与小布合作后最明显的感受。去年在他的帮助下,布云朝克特取得了一个完美的中国赛季,在拿下ATP250杭州网球公开赛四强后,在中网再次闯进四强,在北京的国家网球中心更是连续击败商竣程、穆塞蒂、卢布列夫,最终在半决赛不敌世界排名第一的辛纳。“小布的努力、对网球的执着,并不需要通过某件单独的事来反映,而是体现在他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比赛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训练和备战时,二人总是在不停地交流对网球的理解,除了针对对手做战前分析,李喆很多时间都在帮助布云朝克特树立信心,让他知道他和外国顶尖运动员一样优秀。“一个懂事的孩子、一个追求极致和卓越的网球人,我非常看好他,他有能力成为更高排名的选手。”

在浙江,另一名不得不提的网球选手就是吴易昺。李喆和他也在赛场碰过面。对于吴易昺取得的成就,他既羡慕又欣慰。而对吴易昺当下所处的状况,李喆也希望他能尽快走出困境。

“他创造的历史和取得的荣誉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场下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希望他能尽快从伤病、心理这两个层面慢慢走出来。”李喆表示,网球是孤独的运动、马拉松式的漫长运动,“一种精神也好,一种对抗挫折的能力也罢。成为最好的网球选手,一定要学会从困难中继续前行。”

聊未来 热潮之下更需理性

中国网球在国内外赛场的突破,也让这项运动逐渐走入大众。2023年底,李喆成立了自己的网球学院,网校创始人的身份和经历,也让他对于这阵热潮在欣喜之余,多了一些理性且深入的思考。

网球学院成立一年多,李喆带过50余名成年和青少年运动员,在这些怀有网球梦的球员身上,他看到了一些天赋,但也有很多不属于这项运动的浮躁。“网球火了以后,学网球的甚至想当运动员的人非常多,这是件好事,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人人都想当明星,但很少有人能沉下心练习。”李喆表示,中国网球的高歌猛进,让很多人忽略了荣誉背后漫长的道路。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很多运动员包括家长是迷茫的,他们对于这项运动缺乏敬畏。”有的学员或者家长,仅仅进行了短期的学习和训练,就开始奢望赛场和奖杯,他们认为前期有了金钱的投入,“收益”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李喆意识到,火热的网球身后,真正的热情并没有想象的多。许许多多运动员因为拿不到名次而消极地比赛,随便发发社交媒体,最后走上了网红和摆拍的路。“网球不是训练了6个月,就一定会在6个月后收到回报。”这也是李喆在接近不惑的年纪仍然积极参赛的意义,他想让年轻运动员们看到,一位真正的职业运动员应有的备战状态和比赛态度。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坚定地走下去。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陷入自我怀疑。”这是李喆中国网球未来的年轻力量的建议。“与其把时间花在情绪上,不如向前看,不如再想想比赛是怎么输的,想想为什么没练好,并问问自己,真正百分之百或者百分之三百地努力了吗?”他相信,一定会有带着坚定信念努力的一批又一批球员,撑起中国网球更好的明天。


标签: 编辑: 龚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