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村位于新昌县沙溪镇东南侧。从县城到这里,相距三四十公里,山路十八弯。副镇长周力介绍:以前,这可是个穷村——那现在呢?现在这个村,每年吸引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这个村,凭什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山还是那座山,溪还是那条溪。只是内涵不一样了,理念也不一样——
以前的董村村,卖花岗岩石材,也卖杨桐柃木。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过的还是穷日子。现在,封山育林了,也不卖石材了,而改“卖风景”。几乎家家户户吃上了“体育旅游饭”,不仅是村子变了,村民富了,更多荣誉也纷至沓来:全国文明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支部书记余春国,还荣膺了2017年浙江省的“金牛奖”。
地理坐标:
新昌县沙溪镇董村村
体育语录:
体育旅游,不仅改变了山村的面貌,还带来了美丽经济。
从生态破坏到人气爆棚,一条休闲漂流道成了致富路
一湾龟溪江沿村流淌,宛如一条碧带串起青翠山色、崭新民居、整洁村道……记者到访时,正值梅雨季节,在一遍遍雨水冲刷下,群山环抱中的董村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而就在五六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
破旧危房、违法建筑不在少数;村民们随手乱丢垃圾、侵占公共用地堆放杂物或种菜成了习惯;石材开采破坏生态,造成水土流失。“那时候不知道生态资源的珍贵,大家要采就去采吧。”俞春国告诉记者。
但如今,董村村不仅保护生态“卖风景”,还聚拢了足够多的人气。发生这样的转变,得益于一条小溪的嬗变。
5年前,一队宁波投资客来考察后,相中了董村的这条溪流。陆续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成目前的这条漂流赛道。漂流赛道总长3.5公里,落差180米。这也让这条大峡谷漂流赛道,成为浙江落差最大的漂流景区。落差大,自然更加惊险、刺激。董村一下子就火爆起来。沿途,奇形怪状的山石如龙门阵一样陈列着,因此风景也特别美。俞春国自豪地介绍,以前董村名不见经传,只是因为山石峥嵘、风光旖旎,有“巧王山”之美誉;现在,有了漂流基地后名气大噪,驴友们、游客们称之为“小黄山”,“连汽车导航都显示有了这么个地名”。
记者了解到,2017年来体验漂流的游客超过4万人次。“这里既有平缓的河面可以欣赏风景,又有比较大的落差一冲而下,是我玩过的最好的漂流。”来自上海的驴友杜凯浑身早已湿透,但脸上依然透着兴奋。
一条漂流道,让董村尝到了甜头。来来往往的游客、驴友多了,也让村民们打开了眼界。“靠山吃山”,村里又开辟了3条登山步道。一条是党建文化步道,适合一家人游玩半小时;一条是旅游步道,可供游客游览2小时左右;一条是古道,原生态,走下来需要3个小时。
另外,村里投资180万元修建了2.5公里的彩虹骑行道,为骑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一个多月前,刚刚举办过千人骑友大会,其中还有二十多位外国朋友参加。“这条骑行道对骑行爱好者来说,自然环境优美,又安全。”新昌县自行车协会会长潘松华说。现在,镇里还在规划新的骑游线路,骑游赛道将成为这里一道运动的风景,或将这里定位打造为“骑游小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外地商人与村民实现“共赢”
除了开采石材,董村村民另外一种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种植杨桐柃木,出口日本做祭祀用品,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和采石一样,过度向自然索取资源,造成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村里开始积极求变——有山有水有步道,为什么不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
村里的想法与村民的愿望不谋而合。这样,很快形成了共识、付诸到行动中。俞春国介绍,漂流景区建设的过程中,村民们给予了很大帮助:“老百姓特别勤劳,白天晚上都做事,给我们帮忙。”作为回报,漂流也给村民们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忙的时候要雇30-50人,都是本地村民,主要负责运船、河道安全维护与引导。”俞春国告诉记者。
“5年前哪想到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就业呢?”50多岁的董元春,曾一度游走在低保户边缘。自从村里办起小黄山峡谷漂流,他当上了河道保洁员,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
在投资商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小黄山漂流”的名气越来越大。到2016年,最多的一天有3000人来漂流。“人挤人,排队买票要半小时,大巴都停不下。”说到这里,黄帼芳笑得合不拢嘴。笑得合不拢嘴的还有李凯。这是来自湖北的小伙子,他的拍摄团队定点为漂流的客人拍照,再出售。看似小买卖,却有好收益。去年与漂流景区有了第一次合作,今年继续又来了。
借着漂流“东风”,村里又建起骑行道、修缮登山古道外,还有几个大手笔在“绘就”中——沿着山崖修建玻璃栈道、引进极限运动,工程均在紧张施工中。“休闲漂流现在季节性太强,等这些项目都建起来,一年四季都可以吸引游客前来。”俞春国满怀信心地说。
外出打工者回来开店,家门口就业让村民乐开花
作为一个远离县城的山村,只依靠采石和种植业,原先,董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而今,这个数字的后面要加一个“0”——
凭借体育“三宝”,董村村去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为了让游客们吃好、住好、玩好,村民们开起了民宿、小卖店,搞起了果蔬采摘,“回村创业”取代进城打工,成为董村村民的首选。
漂流下游停车场旁,村里建起了24个铺位,每个铺位八九方,一年“象征性”收取租金2000元。利用这些铺位,村民们出售农副产品、点心,以及漂流用的雨衣、鞋套等小商品,收入不菲。“以前在家种杨桐柃木,现在在这里开店轻松多了,旺季一天总收入能有1000元。”村民梁良娟说,恰逢暑假,最近生意不错。
除了这个小店,梁良娟家还开着饭店,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五六万元。民宿和农家乐,成了村民收入的“大头”,原先大家都是削尖了脑袋往城里跑,现在,回家开店已经成为了“主流”,王旭军就是其中的代表。为了赚更多钱,七八年前,王旭军就带着一家人到新昌县城打工。而在3年之前,村里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之后,他就毅然回来开起了餐馆,孩子还留在新昌读书。“原先村里不富裕,房子都很老旧,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不一样了,既能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又不比城里打工少,当然要回来!”
随着“人才回流”,现在,村里建起了高档民宿13家,加上老百姓家里的普通民宿,共有180多个房间;农家乐有七八家,其中两家比较大的店,能同时开五六十桌,供1000人吃饭。
俞春国告诉记者,在体育旅游开发上,村里的脚步不会停止——交通方面,进村的路正在拓宽修整,人才方面,还要加大引进力度:“未来打算通过乡村体育旅游的带动,把产业链拉大,把有思想的优秀人才引来投资,通过体育赛事的带动,把人气聚起来以后,把乡村旅游搞得更好。”
本报记者黄维崔义刚/文 余敏刚/摄
“小黄山”原名为“巧王山”,又名石猫山,有人描述此山峦起伏,山势高峻,如来神掌、开口石、蘑菇石、望棺材岩等等,各种奇岩怪石比比皆是,大者嶙峋耸立,小的小巧玲珑,各具奇、巧、怪等特点。行进在大峡谷内,更能感觉到神秘、险峻、清幽的氛围。随着名气的提升,驴友们称呼巧王山为“小黄山”,既为好记,又能体现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