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嘉兴一带,湖荡密布,河道纵横交错。过去,出入来往全凭舟楫。生长在这里的人们,都是掌舵摇橹的高手。“摇快船”是江南水乡特有的船文化活动,也是一项来自民间的水上娱乐项目。清明前夕赛农船习俗曾遍及嘉兴各县乡,名称不一,海盐叫出跳船,平湖称摇快船,嘉兴则名踏白船。
平湖林埭镇徐家埭村作为摇快船这项古老民俗竞技活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村民自古亲水、喜水、戏水、乐水。它展示着水乡儿女特有的拼搏和合作的精神,崭露着水乡儿女奋勇争先的时代风貌。
如今,徐家埭村更是建成了一条南北横卧全长400米的‘牵浦塘’摇快船标准赛道,依托这一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启了振兴乡村发展旅游的致富路。
地理坐标:
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
体育语录:
江南水乡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抢救老底子非遗文化
水乡人曾经有句俗语“出门一支橹,路在水上铺”,老百姓走亲访友,上街买卖,均靠湖中的船。如此平常的农家划船如何发展成一项盛大的水上民俗,在平湖当地,大家普遍认为的一种说法是:为了养蚕抢购桑叶,在桑叶船上加橹加桨,加快行驶速度,也就是平湖民间俗称的“救蚕如救火”、“桑叶船似救命船”,久而久之,便有了摇快船的习俗。
提到平湖林埭镇徐家埭村的摇快船,就不得不提现年已71岁高龄的郭其芳。他是当地人公认的民间非遗传承人。别看老人家已年逾古稀,至今却依然在船上担任着鼓手一职。“小时候,船真是太重要了,我从十岁便跟着父亲上船,稍大一些便开始自己上手。”郭其芳笑着说,打小自己便是摇快船的一把好手。“最初的摇快船只是用来作为运输工具,以前我常常划船去捞水草、淤泥做肥料,也曾有段时间划船捞过螺蛳,拿去集市上售卖,补贴家用。”当初像他这样靠船维持部分生计的人不在少数。
除了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外,摇快船还有另一项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祭祀。旧时经过农忙辛勤劳作后的人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登、蚕茧丰收,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其中摇快船比赛便有图吉利,企盼农家生活“顺风顺水”之意,自然而然地成了群众自发性的水上竞技体育活动,一直为当地农民所爱。
“以前摇快船比赛场面极其隆重,因为家家都有船。船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和交通工具,后来村村通路,走水路的人便少了。”郭其芳有些遗憾地回忆道,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摇快船逐渐面临消亡,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会的人越来越少,彼时,哪怕在庙会上也少有摇快船的身影。
“为了能让摇快船重新兴起,林埭镇在1989年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快船夺瓜的比赛,每个乡都派队参加,当时岸边桥上水泄不通,围观者上万人。就连著名电影演员游本昌、马德华主持的中央电视专题片《瓜乡游》还来到平湖,专门拍了纪录片。”郭其芳话锋一转,颇为愉悦地接着介绍,就是从那时候起,摇快船这项与百姓渊源颇深的民俗活动再度在历史舞台上焕发光芒。
自2006年起,代表着民俗风情的摇快船作为林埭镇龙文化艺术节弘扬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已经成功亮相10年。2017年,更是首次加入了平湖市西瓜灯文化节系列活动。
薪火相传留住美丽乡愁
采访当日,在林埭镇党委委员凤豪鹏的带领下,记者清晨便赶到林埭镇徐家埭村的牵浦塘,远远就听到了阵阵呐喊声、锣鼓声。走进一瞧,旌旗飘扬,原来是当地自发组织的两支摇快船队伍正在进行训练。只见老中青三代“船手”们身着统一的粗布褂子,掌舵、打鼓、摇橹、划桨,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只为争拔头筹。
此时,年已古稀的郭其芳老人正在船上“咚咚咚”地敲击鼓点,把控着队伍节奏。而船上最年少的船手也不过20出头。出生于1995年的高建强在一众“老男孩”里尤为耀眼,他算得上是团队中新生力量,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三毛”。
三毛接触摇快船不过一年有余,正因为勤奋好学、尊敬前辈,很快从“打下手”的替补队员晋升为主力之一。当队伍中的前辈们夸奖他“小伙子力气大,是个好苗子”时,他却只是腼腆地笑笑:“第一次见到这个项目时就打心眼里喜欢上了,只要听到鼓一响,人就有使不完的劲头。”
郭其芳对团队中能有像三毛这样的新生代而感到欣慰,他忍不住回忆起1989年的那场摇快船比赛。要知道,当时就连召集村民组队参与,都还费了些周折。“要说古时摇快船参赛人员都是百里挑一、都是身强力壮且水性、摇船均极好的小青年担任,当时,能在每个乡镇拉出一支这样规模的队伍,无疑是痴人说梦。摇快船,不仅靠体力,还是个技术活,当时能够掌握这门技术的人不多,参赛选手中有老手也有新手,只能靠老将培训指导新手上路。” 郭其芳感慨,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摇快船开启了“传帮带”之路。
现年59岁的朱德福也是摇快船的一名“全能型选手”,1989年比赛上,他在岸边密切关注着摇大橹的父亲。“当时我30岁,看到我的老父亲在竞渡,我就坚定信念,一定要从他的肩上接过传承的担子,要让我的下一代也能一直看到这种非遗文化的力量。”
凤豪鹏告诉记者:“现如今,我们林埭镇每个乡都有快船队伍,由像郭其芳这样的老前辈在日常指导本地年轻人学习摇快船。同时,我们现在还和平湖市当地的职业中专合作,接下来打算成立一支学生快船队,由郭老师担任总教练,做好该项目的传承与发扬。”
摇快船变身“摇钱树”
带动经济效益
摇快船能从当时的星星之火,慢慢呈现为如今的燎原之势。这背后,除了郭其芳、朱德福、高建强这样的传承人外,更有一支“林埭铁军”为此奋斗,徐家埭村党委书记刘建群便是铁军的领军人物。
“1989年那场摇快船比赛,给当时不过十余岁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为官一方的刘建群站在“牵浦塘”标准赛道的河道旁感叹,对于这一项非遗项目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他责无旁贷。
那么,要如何让摇快船孕育出新的生机,使情浓意浓的古老传统民俗风情充满青春的力量,并且为更多人熟知?刘建群陷入了思考。
彼时,恰逢林埭镇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创建设,刘建群心想,何不趁着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将非遗文化一并规划进去,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与美丽非遗文化结合,在摇快船文化的发祥地建设活动基地,未来借助优质赛事打造一个响当当的摇快船品牌!“有了基地就能组织精彩的赛事活动,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用非遗项目促进推动乡村旅游,让美丽乡村真正‘活’起来。”
2017年,摇快船首次加入了西瓜灯文化节系列活动。不过,从5月份摇快船标准赛道建设项目开始动工到9月份西瓜灯文化节“龙乡快船”竞渡赛的举行,只有短短百余日。“林埭铁军”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展开了夜以继日的“百日攻坚战”。林埭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短短几个月,清理漂浮物、建设标准赛道、搭建观光平台、营造环境氛围……最终,全长共400米的牵浦塘非遗项目摇快船活动标准赛道如期完工。
“比赛当日,队员们在标准赛道上挥桨竞渡,前来观赛的游客将两岸围了个水泄不通,更有十余万观众通过在线直播关注比赛盛况,甚至远在海外的同胞都来点赞,我们‘龙乡快船’的品牌可谓一炮打响!”刘建群笑着说。
刘建群欣慰地表示,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让摇快船这一非遗项目成为了水乡一道特有的风景线。“慕名而来的游人多了,就连我们当地的农场采摘项目也依托非遗文化,收益翻番。摇快船变成了“摇钱树”,真正为林埭镇许家埭村带来了真金白银,为当地旅游开发增色生辉,让农民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