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网上反响不小。《通知》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十严格”要求,进一步增强高校选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值得一提的是,《通知》中“体育”被明确提及——“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以往,高校的自主招生基本由笔试和面试组成,考生通过相应测试后,可以得到该校一定的高考降分政策。如今,教育部发文,将体育测试纳入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无疑是高考领域中的一次改革。
如何增强高校选才的科学性?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在中国学生体质素质差强人意的当下,体育测试划进高考势在必行。实际上,去年针对高考体育领域的改革就已悄然开始。在2018年高考前夕,各省已有近1.5万名考生办理完了录取手续、被大学录取——他们是全国体育统一高考实行后录取的首届学生。去年起实施的体育统一高考首次接受专业机构的监督和评估,这是我国从制度上保证体育高考科学、公平和公正的重要举措。
在高校体育特长生招考领域率先试水后,今年,体育测试将全面进入高考的自主招生工作中。
“体育测试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与需要的。”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主任吴叶海表示,自主招生虽然是根据各所高校的发展与教学特色展开的选拔人才特殊方式,但学生的体育素养与健康素质却是每个学校都应看重的,是无差别的。此外,将体育测试纳入自主招生,还能倒逼考生注重自身体育发展。
浙江大学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可谓“真刀真枪”。据悉,浙大从2018级本科生起实行体育课改,由课内体育、课外体育两部分构成,除了将原来每学期36课时的体育课提升至54课时外,学生每学期要跑满48次,男生每次超过3.5公里,女生超过2.5公里;去年8月,参加浙大竺可桢学院选拔考试的近400名本校生进行了体质测试,测试内容涵盖1000米(女800米)、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左立体前屈等五个项目,最终计入选拔总分,而这样的选拔已持续四年,“想进入浙大最好的学院,体育也必须出类拔萃。”吴叶海表示,在浙大,体育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将体育纳入了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2月,天津大学主办“燃烧我的卡路里”21天训练营,从100多名报名同学中筛选出20名胖学生参加,考核达标的同学不仅能拿到2个第二课堂学分;清华大学从2017级本科生开始,不会游泳者不能毕业;无独有偶,去年,安庆师范大学宣布,体测不合格,学生将难拿毕业证;杭州师范大学则在去年推出“运动世界校园”APP,帮助学生运动打卡。
除了此次的《通知》,前不久教育部已发文规定,艺术类本科专业文化课成绩将于今年提高。因此,前后两次教育部红头文件,在许多人看来实则是高考“特种”通道的缩紧。有业内人士表示,增加限制条件,虽然为长久以来就有争议的自主招生戴上了紧箍咒,但却也显示了体育在教育领域的日益突出。
链接
《通知》要求,全面规范招生程序,高校要结合相关学科、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确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和形式,强化对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劳动实践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据悉,2017年,北大在浙江共录取200余人,自主招生等80余人,裸分录取仅12人,占比不足6%;清华2017年在浙江共招了150人,自主招生近30人,裸分录取仅15人,占比约10%。
这些数据代表了我国顶尖大学招生的一个趋势。全面发展下,名校更为看重学生的一技之长,如今高考改革虽正缩紧特殊通道,但体育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又一标准被纳入考核,作用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