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火的广场舞,是如今很多人热衷的健身方式,但是广场舞带来的噪音问题也常常困扰一些居民“愁苦无处诉”。上周,安徽宁国警方出手开出了全国首张广场舞噪音扰民罚单。而在15日,宁波也对广场舞规范问题做了更“严格、人性化的要求”——“广场舞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于广场舞扰民,宁波黄杨社区的居民王燕深有感触:“每天晚上6点半大伯大妈们开始跳广场舞,声音很响,我门窗都关得严严的仍听得见,生活质量都下降了。”在她看来,像广场舞扰民事件需要出台政策来遏制,不然无法可依,仅劝告是很难起效的。不过,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的《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让王燕放宽了心。
该《规定》指出,在宁波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不得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禁止在夜间22时至次日6时产生环境噪声污染,违反这些规定的,可以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同样值得借鉴的,还有“绍兴经验”——绍兴早在2014年就出台了首个广场舞管理意见,明确了广场舞的活动范围、音量控制,5年以来广场舞扰民的事件的确不多见了,政策成效显著。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政策的出台固然可以起到规范的作用,但是“治标未必能治本”。而嘉兴,就探索出了“治本”的新途径。嘉兴市排舞协会副会长沈锦雯认为,“广场舞受众的自律和规划化管理可以与相关政策融合互补起到最大效果。”
沈锦雯以自己所在的协会举例,每年的高考期间,协会都暂停跳舞锻炼,以保证高考学子的学习和休息。同时,在平日里训练的时候她们也都会注意控制音量,不给周边的居民群众带来噪音困扰。“我们锻炼不仅为了强身健体,更要展现体育人的风采。”
和沈锦雯持同样观点的,是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赵定东,他认为,不能把广场舞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而是需要引导和进一步完善,以协商、管理等方式加以解决。为此,他还进行了多方面调查研究:从场所入手解决,充分利用社区会议室和小区地下室,解决了跳舞者和居民之间的矛盾;从声音的源头来解决,与派出所联合,有高噪声就没收音响;从人本身方面来解决,社区坚持管理广场舞。“这些办法,一方面给市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戴上了‘紧箍’,另一方面也是给这些健身、文化活动‘正名’。”赵定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