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缚竹为轮,展转相环,旋转飞覆,而灯不倾灭。壮士运之,衢中腾掷不休,曰滚灯。”听到滚灯两个字,想必不少人会问,何谓滚灯?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作为江南一带民间节日中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显示村坊实力的竞技表演,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及江南农村地区,在海宁也有滚灯技艺。
这次海宁滚灯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海宁市第六批非遗项目,海宁滚灯有哪些历史渊源?它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带着疑问,日前,笔者来到长安镇(高新区)金港村,寻到制作滚灯的老手艺人戴达华,听他讲述滚灯的故事。
手艺祖辈相传,他是制作滚灯的好能手
戴达华制作滚灯的技艺是祖上传下来的老手艺。从他11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当时,他上的第一课就是背诵滚灯所用的10种颜色——黑、棕、红、橙、黄、绿、蓝、紫、灰、白。
“背不出来,就被父亲敲脑袋。”戴达华说,后来父亲就开始教做滚灯,滚灯的原材料是竹子,将毛竹劈成10条粗细、长短一致的竹条,将劈好的竹条刨光,清理干净竹刺。紧接着将5根竹条平放在地上进行编扎,编成了五角星形状,就像编织渔网一般,慢慢地扎成球形。
看似简单的编扎当中门道很多,相互交织哪根放上面、哪根放下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让球形规整,还得进行微调。”戴达华制作的1.8米大滚灯够圆,他道出了其中的“秘方”,原来,在编扎之前,他会在地上打6个桩,地面上形成一个圆,就照着圆开始编。球编好后,就是拿彩带缠绕竹条,这样就能出现五彩缤纷的滚灯了。
老手艺不能丢,他开启非遗传承路
据了解,戴达华是金港村唯一会制作滚灯的传承人,传承成了村里和他共同放在心上的事。
“外公,你教我扎滚灯吧。”戴达华的外孙女张心愉是一名在读大学生,看到外公舞滚灯跃跃欲试,而戴达华也寻思着将这门老手艺传承给后代,“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滚灯制作,欢迎主动联系我,一定倾囊相授。”
戴达华最近也忙碌了起来,时不时会向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学生讲解滚灯,推广滚灯文化。
同时,金港村也在积极推广传承滚灯文化。金港村村委会主任张华锋介绍,村里将戴达华制作的滚灯“运输”到文化礼堂进行展示,同时,利用活动节假日,邀请他传授小朋友们制作滚灯的技艺,“接下来,村里计划打造乡村旅游,将滚灯文化融入其中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