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5年第十七届宁波市运动会召开以来的四年,全市体育系统通过努力,实现优势领域进一步巩固、薄弱领域有新突破、新兴领域亮点纷呈,齐心协力推动健康宁波和名城名都建设,助力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群体争优“甬”动全城
四年来,宁波全民健身氛围更加浓厚。通过不懈努力,全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逐年增加,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具有宁波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同时,全民健身的工作方向进一步明确。加强政策引领,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推进公共体育资源更好服务市民健身;出台《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其中新建小区、公园绿地、街道社区按规定配建体育场地面积3项指标做到“全国率先”。今年1月4日《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以《健身去哪儿 宁波破题》予以报道。目前,全市体育系统直属公共体育场馆共56个场馆向社会开放。建成社区、村落健身路径6000余条,各类球场3200个,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实现了全覆盖。
如今,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数不胜数。每年组织迎新年长跑、美丽乡村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等赛事活动6000余场。全市参与各类赛事(活动)超过200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1.9%。为能进一步加强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宁波按照“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全民参与、媒体推动”的总体思路,打造四级联动,部门、社团、社会体育组织、媒体等融为一体的百万市民健身大联动系列活动。还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体质健康评价工作,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4.1%。与此同时,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进一步健全。全市现有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体育类社会组织496个。
训竞争先“甬”往直前
四年来,宁波竞技体育不断突破。宁波籍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共获得23枚金牌,亚洲级比赛获得17枚金牌,全国级比赛获得49枚金牌。其中,世界大赛成绩斐然。石智勇、钟齐鑫、汪顺等世界冠军继续稳居王者之位,邢松、陈昊、周昊东、范心怡等新人填补金牌空白,李玲等老将屡创佳绩,王坚雄等新人表现抢眼,展示了宁波健儿的飒爽英姿。
同时,宁波不断加强足球俱乐部建设,不断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连续四届举办足球“甬超”、“小甬超”联赛。宁波市足协被中国足协评为人民足球优秀草根基层单位。2019年,宁波大榭银博队获全国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冠军,成功跻身超级联赛;吕孙豪登陆阿根廷百年豪门足球俱乐部—河床足球俱乐部,成为加入该俱乐部中国第一人。
这些荣誉和成绩的背后,是宁波体育完善的四级后备人才训练体系,是合理的体育后备人才梯队,是不断推进的“体教融合”模式。目前,宁波已拥有5家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同时,竞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趋势明显,民间资本举办体育职业俱乐部(运动队)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在竞技体育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通过不断推进“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模式转变,努力实现体育和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义务共尽、成果共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更有明显提高。
产业争量“甬”无止境
四年来,宁波体育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积极培育体育市场、打造产业平台、促进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发展持续加速,量与质齐头并进,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年均增速达15%左右,据统计目前全市体育企业达4300多家,体育产业总产值415亿,增加值127亿元,占GDP1.16%。2018年全市体育彩票销量达到27.86亿元。2019年1-6月份,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10.55亿元,为宁波市创造税收1370万元。
宁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为体育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与此同时,宁波还以打造品牌、融合发展为目标,加快发展具有宁波特色的体育赛事,培育宁波体育产业拳头产品,大型赛事初步形成规模体系。四年举办各类国家级以上赛事近200项。
近几年,全市积极打造运动休闲引领平台,各地以创建为抓手,主打体育元素,体旅进一步融合,体育振兴乡村,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共识。挖掘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摩和航空运动等户外运动项目的百姓消费潜力,推进体育与卫生、教育、旅游等融合发展,扩大体育消费,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服务争效“甬”创佳绩
四年来,宁波体育公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放权、放管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与训竞单位合办体育运动队,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和体育赛事由社会力量承办。
如今,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办理、全城通办。还积极构建各方参与的体育公共服务大格局。不断完善省市合作机制,巩固原有优势项目,拓展女子划艇、女子田径中长跑、攀岩等新项目。更在加强体育科研和医疗保障工作上下功夫,形成了训科医一条龙的体育保障体系。还通过市县联动,共同创建国家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省运动休闲小镇、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整合资本、品牌、管理、项目等资源,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深入推进职能转变,将一些原来由体育部门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承接,实现体育行政部门由“办体育”向“管体育”的转变。
项目争速“甬”不懈怠
四年来,宁波体育切实加快体育基建和综合保障项目建设。深化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格局,打造集体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多元功能的城市体育综合体。四年来,一大批体育场馆设施建成,相继投入使用。市民“十五分钟”健身圈正逐步形成。
宁波一直致力创优科学健身指导项目。深化供给侧改革,开展公益培训,以全民健身体育技能公益培训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为契机,带动全市开展健身公益培训,逐步培育市民“学会一项运动,喜爱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的良好习惯。通过各级各类菜单式、常态化培训,每年培训教练员、裁判员等基层骨干人数达1500名以上;通过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吸纳高等体育专业人员、在职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成为社会体育骨干,大力开展社会体育志愿者服务。不断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展国民体质检测和体质健康评价工作,努力完成总人口数5‰的测试任务。探索推广“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和“康复处方”跟踪服务,突破体医健康融合边际,更好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加强体育标准化项目。相继出台《公共健身场地管理规范》《社区体育服务规范》和《游泳场馆服务规范》,把体育标准化工作融入到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之中,提高了体育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成为深入开展依法治体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手段。
党建争强“甬”葆初心
四年来,宁波体育队伍建设更加坚强有力。围绕“党建争强”的部署要求,突出“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核心任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肃对待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立说立行立改,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党员干部带头学习作表率。市体育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带队,局系统280余名党员你追我赶,不断掀起学习热潮,深刻领悟新思想;打造体育特色的党建引领载体。开展以“锋领版图、锋领前哨、锋领雁群、锋领细胞、锋领E家、锋领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攻坚见行动、岗位建新功”活动。实施以阵地亮标识、党员亮身份、岗位亮职责、党建亮绩效为主要内容的亮显工程。创优“党建+金牌”等党建品牌,强化党建特色引领;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弘扬体育正能量。实施“金鹰”人才计划,加大引才力度,把体育人才纳入泛“3315”计划。重视素质提升,开展“甬体论道”、读书会、交流会等活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服务优势。强化服务功能,关心干部职工身心健康,落实普惠服务职工机制,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开展了“为省运鼓劲加油,党员爱心志愿服务,运动员微心愿认领活动”,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