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综合资讯  
女排“二次转会”究竟是利是弊?
2018-02-14 02:04:48 来源:体坛报 记者 郦琪琛

  提到发生在冬季的转会,映入脑海的可能是中超诸强的厉兵秣马,亦或是欧洲联赛的冬窗补强。然而2018年初,中国排坛却刷新了我们对“转会”一词的固有认识。

  10日晚,四强球队展开了半决赛的厮杀。大战之前,一直为人诟病的联赛转会市场却突然掀起波澜,袁心玥、刘晓彤、曾春蕾、刘晏含、李静等国手纷纷与新东家“牵手”。四强球队在转会操作中“快、准、狠”,甚至连不少足球队都甘拜下风。

  而转会狂潮的背后,效果也是直接的。在进军的四强队伍中,江苏是实力最弱的,但是凭借着“缺哪补哪”的基本思路,球队引进了李静和袁心玥,竟然一下子组成了“小国家队”,在半决赛第一场比赛中直接掀翻了夺冠热门上海女排,进军决赛的希望大增。

  事实上,仔细查看目前进军四强的队伍,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各自引援之后,四支队伍的阵容里几乎涵盖了伦敦和里约奥运周期的所有现役国手,让半决赛演变成另类的全明星赛。

  不可否认,“二次转会”确实让联赛更加好看、更受关注,不过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一做法真的符合“联赛职业化”的初衷吗?要知道,在职业化较为成熟的足球联赛,赛季开始前的转会市场永远比赛季中途的转会窗火爆,而排超联赛却恰恰相反。球队之间的人才流动在联赛揭幕前屈指可数,反倒是进入八强赛和四强赛后“忽如一夜春风来”——转会频繁、重磅频出,甚至联赛的最终走向都因此改变。可到了下赛季联赛开始,临时转会的球员又各自回归母队,转会市场依旧是一潭死水。

  另外,经过“二次转会”的大洗牌,球队当中的非明星球员更是有苦说不出:她们辛辛苦苦打拼大半个赛季,好不容易跟随球队跻身四强,却因为部分国手的加盟而失去位置,后备人才更是没有了冒尖的机会。最终,联赛无异于国家大集训队的分组对抗赛。难怪有球迷调侃:除了郎平和朱婷,还有什么是我们在排超半决赛看不到的?

  实际上,设立“二次转会”推进职业化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借此提高联赛人气的目的也无可厚非,但表面繁荣的泡沫背后,呈现出的依旧是业余的思路和水准。

  为此,中国排协可以效仿NBA的赛季中期交易,或者欧洲足球联赛冬窗转会等较为成熟的转会制度。而从根源上看,修改相关政策,让球队摆脱体制内管辖模式,才是实现自由转会、实现职业化的必经之路。

标签:转会;联赛;球队;国手;李静 编辑:张钰婕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