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萧山网2017年12月报道:
他叫王世奇,憨厚热情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是杭州萧山信息港小学的体育老师,在课余时间教学生面塑。
这面塑不简单,在2015年被评上了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先看看这位体育老师的课是怎么上的吧。
王世奇与萧山,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想做老师
他的老家在安徽, 2005年从安徽体育学院毕业,辗转来到萧山找工作。先后在良才学校、湘师附小当过体育代课老师。
由于他是外地户口,当时在萧山没法报考教师岗位,他就想到了买房迁户口。2009年,他结了婚,妻子也是老师,他们在萧山买了套房子。第二年,虽然户口从安徽迁了过来,可是萧山招聘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了……
从决定扎根萧山那刻起,他们就注定要付出比本地人更多的努力。于是,夫妻二人在课余时间拿出了另一个手艺——捏面人。
育才路夜市、旺角城夜市、湘湖城山广场,以前哪里人多他们去哪里。
在摆摊的过程中,他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卖面人不如教捏面人,面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或许可以在萧山传承下去。
怎么传承?买卖肯定算不上,王世奇想到了学校的兴趣小组和课外培训机构,都是不错的学习场所。于是,他凭借自己的手艺开始在萧山的各种培训机构里教授面塑彩陶。
当然,起步可以说非常艰难,没有名气就得不到机构的认可,直到2010年,他得到青少年宫的电话通知:面塑班可以开了。之后名声渐响,各种邀约纷至沓来。由于精力有限,他目前只在少年宫开班。
同时,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在校园里也开起了兴趣班,很受小朋友的欢迎,“我在湘师附小时,先试探性地开了一个班,6个人;第二年,要求报名的是20人,第三年居然增加到了60人。现在这个学校,今年3月开办面塑兴趣课,就是这些孩子,一直上到现在。”
我要做面塑
美术教室里,面塑作品摆满了两面墙。有王世奇做的,也有孩子们做的。教室后方还有一块萧山非遗的铜牌,原来2015年王世奇申报的 “面塑”入选了萧山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我问到他的“面塑”有什么独特之处时,他说,因为有坚持,有传承。
为了让技术更上一层楼,他还特地去山东拜名师,那一次学习让他的面塑技艺有了质的飞跃。原先土、毛、糙的作品,经过指点一下子亮丽了许多。有些技法,如果自己琢磨,恐怕一辈子也搞不明白。
他还有一种特殊配方,能让干了的作品保持胶状质感,特别适合做裙摆之类的物件。
给小朋友们上课,面塑的题材多是儿童喜欢的动画形象,色彩鲜艳,结构简单。让孩子们在最基础的塑型、拼接、组合里,体验搓、揉、贴、拍、压等技法的使用,从模仿到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眨眼,王世奇从事面塑、彩陶课程培训与教学工作十多年了。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教材”,注重互动和动手培养,从易到难,从浅到深。
他对这个特殊的 “教育事业”有着自己的规划,他希望能继续提高作品的艺术含量,把玩具做成艺术品,然后把自己的教学理论做成专业教材,把面塑变成专业课程。
怀揣着梦想启程,从漂泊到扎根在这个城市,王世奇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