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排球社团自发组织的“学园杯”排球比赛。
浙江在线6月16日讯 虽然中国女排在国内拥有着众多的铁杆粉丝,但是一个不得不说的现实是:三大球当中,室内排球却是最高冷的。
最近几年随着商业化推广和大量引进外援,排超联赛的关注度比以往好了不少。但是颇有些尴尬的是,排球这项运动仍然改变不了“看的人多,玩的人少”的现象。遇到体育迷,说起周苏红、朱婷、惠若琪等排球运动员,不少人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真正上场自己玩排球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曾经校园里排球场需要抢
如今却输给了气排球
“我们读书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操场上打排球,场地都要靠抢,有时候为了大家都能玩,甚至一边七八个人一起玩。”曾经经历过上世纪中国女排五连冠胜景的前辈这样描述当时校园里排球运动的热闹景象。
不过,这样的景象现在基本不可能看到了。
已经退休的本报资深记者李盾力回忆道,自己原先在杭州市少体校打过排球,工作以后有段时间经常和喜爱这项运动人约着一起打,不过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吃不消,球也越来越难约,也越来越打不动了。
“当时我加了一个室内排球群,有20多个人,年轻人居多。约球主要到陈经纶体校排球馆,等他们训练完了以后我们再打。这个群到了后来,人越来越难约。场地本身就很难约,有时候场地约到了,人又凑不齐,就这样,活动越来越少,后来就没有了。”
李盾力说,室内排球是一项“高冷”的运动。说它高冷,主要是室内排球参与的门槛高。
“一个是室内排球很‘硬’,很容易受伤;二是标准场地很难找;三是室内排球技术门槛非常高。和篮球同样都是手上运动,排球技术是最繁杂的:一传、二传手上动作是完全不一样的,进攻队员手上又有非常多的讲究,短时间内很难学会。”
李盾力说,相比之下他现在经常参与的气排球运动倒是克服了这些门槛,成为中老年人当中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甚至不少年轻人也来玩气排球。这也是室内排球尴尬的地方之一。
“硬排球(室内排球)老是垫球,胳膊经常要发红发紫,年轻人都不愿意。我接触的圈子里,很多退役的专业排球运动员,后来宁愿玩气排球,不少年轻的浙江大学老师也在玩气排球。”
浙大有个百人排球社团
他们从中寻找最简单的快乐
“是的,我也在玩气排球的。气排球打起来,该怎么发挥、怎么出力,这个度自己可以把控。硬排(室内排球)把控不了,到了一定年龄,速度、力量跟不上,室内排球打起来是有难度的,而且很容易受伤。现在硬排球社会性比赛(业余)很少,玩气排球的反而很多。小到企业、街道、乡镇,大到全国都在搞气排球,搞得红红火火。”
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体育老师陈小珍是学校排球社团课老师,在学校从事排球教学多年,曾经多年担任过全国排球联赛、浙江省和杭州市青少年排球比赛的技术人员,对室内排球非常了解。
她告诉本报记者,浙大既有排球高水平运动队,也有面向普通学生的排球社团课。学生可以选初级、中级、高级排球社团课进行排球学习。不过,如果你是一个排球运动零基础的爱好者,可能要通过两年时间的课程才有能力上场比赛。
“初级班一个学期,中级班两个学期,然后进行高级班技战术学习,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有能力上场比赛,那个时候可能已经大三了。也就是说还可以打两年。”
陈小珍说,这就是室内排球项目的门槛。除非你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有一定的排球基础,进入浙大后才可能迅速通过中级班培训上场进行比赛。
前不久由浙江大学排球社团自发组织的“学园杯”排球比赛,有七支男队和三支女队共100多名学生参加,因为规定校队成员不得参加,这100多人可能是浙大最痴迷室内排球运动的普通爱好者了。
“我们社团有个群,人数有100多人。”浙江大学排球社团目前的负责人宋泽是一个大二学生,他大学两年的体育课都是排球课。他告诉本报记者,浙大排球社团(排协)会员目前有几百人,其中包括一些已经毕业的校友,这个数字和篮球、足球比起来确实不够多。
室内排球既不时尚,又如此高冷,为什么还有学生喜欢它?
“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了排球,当时参加了小学校队,然后就非常喜欢这项运动。初中、高中由于学业的原因,没有给我打排球的机会,也没有给我提供这样的场地。到浙大来了以后,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排球社团然后加入,感觉在这里面就是收获了很多排球带来的快乐,也收获了很多的技能。”
教育学院大一学生周佳雯说他们家有女排情结,2000年出生的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受到了2000年雅典奥运会排球比赛的熏陶——妈妈怀着她看比赛。她的爸爸妈妈是周苏红的粉丝。
“排球是一项团队合作的项目。打球的时候大家配合打出一个好球,就会觉得很快乐。这个过程已变得更加厉害了,自己会感到非常快乐,收获一种自我愉悦的感觉。”她说,其实快乐就是这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