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龙舟争渡的景象格外热闹,在全国各地都成为关注“顶流”。在浙江温州,龙舟丝滑完成“停舟入库”;广东佛山,龙舟漂移快出虚影;在湖南益阳,世界最长双桡龙舟宛如蛟龙;在江苏盐城,来自全国的36支龙舟队激烈角逐……龙舟的“火”在全国各地呈燎原之势。龙舟何以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乘风破浪”?又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出圈?
龙舟是文化传承的情感纽带
赛龙舟,这项代表着端午的节日符号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说起赛龙舟的起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为其赋予了不一样的传说与意义,有人认为赛龙舟起源于最早对于水神或龙神的祭祀,也有史料记载赛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伍子胥。无论起源何处,其都代表着我国的龙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
纵观今年端午全国的“龙舟热”,不难发现,赛龙舟不只是一场简单的赛事。我们能看到意气风发的少年摩拳擦掌、摇旗呐喊,古稀老人的匠心传承;也能看到不管是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还是遥远的新疆、西藏,全国各地皆有大小龙舟在碧波中荡漾。这种跨越地域以及年龄差异的“共通性”,便是大家同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
“龙”,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图腾,由此转化而来的赛龙舟活动,天生便拥有着广大“龙的传人”根与魂的牵绊。千年以来,龙舟文化作为积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的代表之一,将历史人文、家国情怀、民族精神……都融入在这一叶扁舟中。
不仅如此,赛龙舟还承载着各地民俗。在浙江温州,龙舟有“真龙”“草龙”“大龙”“小龙”“台阁”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龙舟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意义;在湖南汨罗,龙舟赛前各龙舟队齐扛龙头,上玉笥山屈子祠祭龙头、点龙睛,祈求诸事顺遂;在福建福州,江田镇三溪村夜渡龙舟,男女老少都可以一试身手,像是一场久违的“老友聚会”……各地不同的特色、仪式,不仅体现着龙舟文化的多元内核,也将各地多元的民俗文化不断赓续。
赛龙舟,对于广大中华儿女来说最重要的不在于“赛”,而在于其中剪不断的乡愁,抹不去的身份标识。在一代代人更广泛参与、更高分享度和快乐值里,也是一代代中国人在文化传承中越系越紧的情感纽带。
龙舟的竞技基因鼓舞人心
端午节期间,多地万人空巷、锣鼓喧天,龙舟如箭离弦竞渡“狂飙”,速度与激情、团结与力量的壮美画卷跃然水上。纵观全国各地的龙舟比赛,其中竞技的场面大同小异。狭长的龙舟搭载多位健儿,在水道中辗转腾挪,完成甩弯、急停、疾行与折返等高难度动作,都是对选手技巧与团队默契的极限考验,更是智慧与策略的较量。
龙舟竞渡,挥桨争雄,一条船一条心,几乎是每支龙舟队的队内箴言。龙舟人始终坚信:当人的一只脚迈进龙舟时,人与船这两个独立体便合二为一,人即船,掌控着船的方向、速度,人心齐,船则行。而这份团结,不只是船员,就连岸边的观赛群众也成为这场盛大协奏曲中的重要角色。作为龙舟赛事的“氛围组”,即便烈日当空亦或是暴雨倾盆,都不能阻止他们摩肩接踵、翘首以盼。
对于龙舟赛事,不少人说起喜爱它的原因时都纷纷表示,就是这种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做一件事的气氛。
端午赛龙舟、观龙舟,要的就是向上的氛围感,要的就是这份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龙舟比赛作为传统体育活动,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感受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体验,更是对传统文化与民俗体育精神融合创新的生动诠释,不断激发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与传承的热情。赛龙舟有着天然的竞技基因。岸上观众摇旗呐喊、连连喝彩,水上划手秀出弹射起步、极速手刹等绝技,其中所体现合作、坚韧的体育精神,不管对于船上运动员还是岸边观众,都是鼓舞人心的“助燃剂”。
龙舟是优秀文化的“传声筒”
又到一年端午时,世界各地的龙舟陆续“出水”。连日来,英国、德国、匈牙利等全球多个国家,都举办了龙舟比赛。龙舟正在划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中华儿女团结拼搏的昂扬精神,也随着劈波逐浪的龙舟,被世界更多的角落了解。随着龙舟符号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龙舟运动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文化底蕴的载体之一。
龙舟吸引世界目光,在于其既具有一般体育运动的共性,又附带极为鲜明的文化特色:历史悠久、文化影响广泛、彰显家国情怀。而作为国际性的体育竞技项目,龙舟当下已经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参与。自2010年起,龙舟已成为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化,龙舟竞渡已然与现代文化融为一体。通过国际龙舟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相互学习、增进友谊,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划向世界的龙舟,让地球村村民看见中国、认识中国,成为展示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窗。
擂鼓者的热力,竞渡者的拼搏,夺标者的奋勇,旁观者的呐喊……龙舟承载的传统力量正划向未来,从中国划往世界,由亚运会划向奥运大舞台。在飞速发展的今天,龙舟竞渡更展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传播力,向时代化、国际化逐步迈进和靠拢。就像“精诚团结、拼搏进取同舟共济、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既已出发,奋桨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