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浙江热点  
倪军:健康,是关爱子女最好的方式
2019-09-05 09:33:33 来源:体坛报 记者 梅杰

  在当代,如何做一名“高分家长”?有人认为,对子女有求必应,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他们;有人说,现在年轻人婚姻压力那么大,帮他们买好房、购好车。在杭州健身达人倪军看来,唯有做父母的身体健康,才是关爱子女最好的方式。为此,他坚持健身30余载,并表示永远不会放弃。

  倪军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说,自己算是杭州最早一批有健身概念的人,也是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人,见证了杭州健身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开始冒头到迅猛发展。

  在当时那个物资并不富裕的年代,没有多少人会把心思花在锻炼上,但倪军却这么做了。原因跟很多人刚开始健身时一样,身材胖、体质弱。“我读高中的时候,身高1.7米不到,体重却有快75公斤,属于虚胖类型,当时学校开展体育测试,我几乎样样不达标。”倪军回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体质弱,要说攀爬、引体向上这种高难度项目完成不了也就算了,就连最基本的跑、跳对他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当时测验出来,班级排名垫底,心里不服输啊,就默默下定决心改变一下。”倪军说,体测完没过几天,他就自己“捣鼓”了起来。最初也就做一些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之类的徒手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他慢慢发现了健身的乐趣。“体测的时候,引体向上我只能做一两个,后来一口气能做的越来越多,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有一次倪军在市场上发现有哑铃卖,他没多想就买了一对,开始接触器械健身。有了专业器具的辅助,锻炼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大概坚持了2年后,我已经可以一次性做30多个引体向上,如果高中时是这样的状态,体测肯定拿满分!”倪军笑称,不知不觉中,他对健身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可以说是成为生活习惯了,一天不练就感觉有事情没做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杭州开始出现一些供人健身锻炼的场所,比如青年会、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倪军便是最早光顾的一批健身爱好者。虽然他当时已经参加工作,健身的时间紧俏很多,但还是一有空闲就去健身房里动几下。

  这个“动几下”的习惯,倪军到现在依然保持着。“我一周有6天的晚上会安排健身锻炼,其中2天在单位里打羽毛球,3天到健身房练器械,1天专门做有氧,还有一天休息,让身体喘口气。”这样有规律的健身习惯,给倪军带来的是壮硕结实的身材,以及医保个人账户里基本上没动过的资金。“这30年间,感冒发烧很少,去医院看病更是几乎没有过。”

  倪军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也必然会像机器一样迎来“生锈”的一天。“我要做的就是坚持锻炼,让这个‘锈’生得晚一点、少一点,给子女减轻负担。这就是我现在坚持健身最大的动力!”

标签:健身;杭州;子女;年轻人婚姻;关爱;买好;体测;高分家长;健身房;锻炼 编辑:张钰婕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