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全民健身日前夕,清晨6点,58岁的嵊州游泳协会会长郑小军跃入剡溪畔嵊州游泳馆的碧波。手臂划水的弧线里,藏着四十年时光的褶皱——从河埠头扑腾的少年,到见证县城体育进化的“活档案”。从露天江滩的野趣,到水泥泳池的简陋,再到如今国家级恒温场馆的专业,他的泳道,正是这座浙东小城民生变迁的微缩胶片。
一汪泳池里的民生答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嵊州没有游泳馆,剡溪就是天然泳池。”郑小军的记忆里,“夏天一到,男孩子们光着膀子比赛憋气,女孩子们泼水嬉戏,池子里满是人。”而岸边冰棍小贩的吆喝是唯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商业配套”。
到了1982年,嵊州第一个25米室内游泳池建成,蓝白瓷砖的“高级感”让郑小军记了半辈子。2005年,体育中心的50米室外泳池启用,循环过滤系统、功能分区等细节,第一次让郑小军觉得“游泳也是件讲究事”。2023年,标准的竞赛恒温游泳馆在嵊州体育中心拔地而起,嵊州终于有能力承接省级大型赛事了。
“走进室内馆,蓝色的穹顶,水是循环过滤的,冬天也能游泳了。馆里还分了深水区和浅水区,配备了专业的救生员,甚至有了儿童泳池。”郑小军感慨地说,如今嵊州城区东南西北都有专业的游泳健身场所,“人人会越剧,个个会游泳”成了城市约定,小学四年级学生必修游泳课的政策,让“全民健身”从口号变成了成长必修课。
这汪泳池的迭代,是嵊州体育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缩影。数据显示,嵊州现已建成社区体育公园28个、健身步道287公里,城区范围内平均每1.2平方公里就有一处中型体育场馆,95%的居民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健身地。
共享驿站里的治理密码
“以前带装备像搬家,现在驿站啥都有,扫码就能轻装上阵。”剡湖街道体育共享驿站里,王先生的感叹道出了嵊州体育的蝶变逻辑。这座城市以“绿道织网、驿站结扣”的智慧,用32.7公里滨水绿道串联起艇湖公园、鹿山广场等12个城市节点,每1.5公里一处“体育共享驿站”。这些驿站既是运动装备租赁点、应急医疗站,也是赛事信息发布平台。
剡湖共享驿站年均8000人次的器材租赁数据,藏着从“政府全包”到“多元共治”的治理密码——政府搭台、社会唱戏,让体育设施从“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服务”,成为市民“家门口的运动管家”。
设施活了,赛事IP自然生长。连续举办12届的嵊州市职工运动会,2025年18个大项比赛贯穿全年,吸引32个系统、15个乡镇(街道)、50余个企业的2.4万余名职工参赛,带火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风尚。
在西白山片区,当地整合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联赛、贵门乡登山步道等赛事资源,推出“山水运动+民宿体验”精品线路,2024年带动沿线7个村集体收入平均增长28%;在城东,投资8.46亿元建设“悦动魔方”运动PARK,集成篮球馆、瑜伽馆、咖啡厅等业态,预计年吸引客流量超10万人次。体育不再只是流汗的事,更成了激活经济的活水。
废弃空间里的生活新解
嵊州体育设施的新生也藏着“空间再造”的故事。“这里曾是嵊州市旅游鞋厂的旧址,荒草丛生,改造成灯光球场后,成了我和孙女最爱来的地方。我在健身器材区锻炼,她就在儿童游乐区撒欢。”王大妈口中的灯光球场有6168 平方米,属于旅游鞋厂旧址改造一期,二期7000平方米也即将提升改造。
这不是个例。甘霖镇那片30亩的全民健身中心,曾是寂静的废弃粮站。如今“外场免费+内场低收费”的模式,实现普惠与可持续的双赢,日均接待超500人次,年均健身人数达5万。
1.4亿元的全民健身网,算的是民生大账;5800万元的废弃粮站改造,改的是生活品质。嵊州把体育设施铺进城市毛细血管的过程,也是每个市民在运动中触摸幸福的过程。“让运动像散步一样自然,让健身成为日常的仪式感,让市民步行10分钟内就能找到专业的锻炼场地。”嵊州市教体局有关负责人的话道破了这座浙东小城市建设“10分钟健身圈”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