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浙江热点  
对话・奥林匹克——共探体育、科技与青年赋能新路径
2025-09-24 16:43:10 来源: 浙江在线

  正值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两周年之际,亚运精神持续焕发活力,亚运遗产为城市发展注入长效动能。9 月 23 日由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杭州市体育局联合主办,杭州亚运品牌促进会协办的 “纪念亚运两周年系列活动 —— 对话・奥林匹克”,在杭州亚运博物馆剧场正式举行。活动聚焦 “体育、科技、青年” 三者相互赋能主题,邀请体育界、科技界及亚运相关领域重磅嘉宾开展对话,回顾亚运历程、总结实践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亚奥理事会副总干事维诺德通过视频形式远程致辞,向亚运同仁致以诚挚问候。他高度肯定杭州亚运会凭借智能科技应用、志愿者笑容、运动员拼搏及全民热情留下的丰厚遗产,指出纪念亚运两周年活动延续了杭州优秀办赛基因,为探讨体育拥抱科技、激励青年及奥林匹克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优质平台,助力共创亚洲体育开放繁荣的未来。

  杭州市体育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邓伟民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词,亚运品牌促进会副会长陈秋芳、亚运品牌促进会副会长杨建华,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方静怡也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作为活动核心环节,“体育、科技、青年” 主题对话汇聚四位行业领军人物,国际奥委会执委、中国奥委会副主席、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玲蔚,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亚运品牌促进会会长、杭州亚运会执行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陈卫强,共青团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市青年联合会主席、亚组委志愿者部部长汪杰,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王其鑫嘉宾展开深度交流,围绕六大关键话题碰撞思想,为三者融合发展提供前沿思路:

  话题一:金松针奖背后的亚运担当与遗产传承

  首先将目光聚焦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亚运品牌促进会会长陈卫强。他曾带领团队打造 “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 的体育盛会。今年 5 月 12 日,在科威特举行的第四十五届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上,陈卫强荣获亚奥理事会功勋奖章 “金松针奖”,由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女士和亚奥理事会第一副主席霍震霆先生亲自颁奖,大会高度评价杭州亚运会取得 “举世公认的成功”,成为国际大型赛事新标杆。更令人动容的是,陈卫强已将这份国际荣誉赠予亚运博物馆珍藏。

  “这份荣誉从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杭州亚运团队,属于每一位为亚运付出的建设者、参与者。全国人民,尤其是浙江人民、杭州市民共同助力,是亚运会成功的重要基础。” 陈卫强在分享中动情表示,“金松针奖见证的是中国大型赛事组织能力的新高度,把金松针奖交给亚运博物馆,是希望它能成为亚运遗产的一部分,让更多人看到集体奋斗的力量,也让亚运精神通过实物载体代代相传。”

  对此,李玲蔚深有共鸣:“运动员夺冠时,荣誉从来不是个人的,背后是教练、团队的支撑。金松针奖同样如此,它闪耀着团队协作的光芒。

  话题二:从 “小青荷” 到城市志愿力量的延续

  谈及亚运中的青年力量,“小青荷” 志愿者团队是绕不开的温暖记忆。作为共青团杭州市委书记,汪杰被称为 “小青荷” 的 “总教头”,亲历了青年志愿服务从亚运到后亚运的持续延伸。

  “杭州亚运会及亚残运会期间,共3.76万名“小青荷”参与志愿服务,用微笑与专业服务世界,成为亚运一张亮丽名片。” 汪杰介绍,后亚运时代,“小青荷”作为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品牌,后续服务了全球数贸博览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世界杯预选赛等20多场国际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近42万小时。亚运结束后,将500多家亚运青年驿站中的227家转变为日常志愿服务驿站,持续为市民提供服务。李玲蔚对此高度认可:“后亚运时期,志愿精神在杭州生根发芽,让整座城市更温暖、更文明,这正是青年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

  话题三:科技赋能亚运的创新与感动

  当对话转向科技与体育的融合,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王其鑫成为焦点。亚运期间,宇树科技的 “机器狗” 凭借多元应用圈粉无数 —— 既是赛场边活力四射的啦啦队员,也是助力视障人士的智能导盲犬,还承担标枪、铁饼的搬运工作,用科技为赛事注入新鲜感与高效性。

  “此次应用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在顶级体育赛事融入机器狗元素。”王其鑫分享道,“杭州亚运会首次将机器狗应用于体育赛事,如在赛场运输铁饼、标枪,亚残运会火炬传递中以导盲机器狗引导视障人士完成火炬传递。”

  话题四:体育科技的创新成果与未来畅想

  在主持人追问下,王其鑫进一步介绍宇树科技在体育领域的深度探索:“我们不仅服务赛事,更致力于用科技推动体育变革。比如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参与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机器人格斗赛事,通过动作捕捉分析运动员技术动作,助力提升训练效率。”

  对于未来,他充满期待:“未来计划将让机器人深入运动赛事与运动员训练,如陪伴顶级运动员记录运动数据,为马拉松运动员提供匀速领航、补给等服务。终极目标是让机器人走进社区与家庭,为普通人提供定制化运动方案及康复训练方案。”李玲蔚感慨:“这是科技与体育的‘双向奔赴’,也是中国的自豪。科技不仅提升赛事品质,更丰富了体育内涵,正在重新定义体育的可能性,让传统项目焕新、新兴项目崛起。”

  话题五:服务青年科技创新创业的 “杭州方案”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的创新活力。主持人进而询问汪杰:“如何为青年投身科技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汪杰给出 “杭州答案”: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与载体,例如2009年率先成立杭州大学生创业园联盟,整合多方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2021年打造全球青年人才中心,为留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及各类活动。杭州2022年获评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围绕“杭州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杭州更有为”两个维度,着力打造青年发展之城、向往之地。推出“春雨计划”,聚焦青年吃住行游购娱,吸引青年来杭创新创业,目标将杭州打造成全球青年创新创业首选地。

  话题六:亚运品牌 “火爆” 背后的城市情感

  随着 “杭州亚组委” 正式注销,杭州亚运品牌促进会接过传承火炬,微信公众号从 “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 迁移至 “爱达未来”,持续举办纪念活动。今年的 “城市穿越赛” 报名数小时内名额告罄,网友调侃 “亚运门票难抢,后亚运活动门票更难抢”。

  “这背后是大家对亚运的怀念,更是对‘体育让城市更美好’的认同。” 陈卫强笑着解释“前两天杭州城市穿越赛报名热烈,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核心在于杭州亚运会实现了深度“融入”,未来还将与亚奥理事会、亚残奥委会深化合作。正因亚运是市民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非单一组织自娱自乐,如今以亚运之名号召仍能获广泛响应,也印证了杭州以体育亚运为基础、城市亚运为支撑,成功树立了亚运品牌。亚奥理事会授予杭州“亚奥理事会赛事研究院”(智库)称号,将凝聚国内外专家制定赛事规范、场馆建设标准。

  对话尾声,李玲蔚结合自身运动员经历作总结:“我见证过中国体育的飞跃,也亲历了杭州亚运的专业化、国际化与朝气。这一切离不开科技赋能,更离不开青年担当。”她向在场及屏幕前的年轻人送上寄语:“你们身处体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伟大时代,要敢于拥抱新技术、学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无论是运动场、实验室,还是志愿服务一线,愿你们保持热爱与好奇,用青春智慧把‘可能’变成‘现实’。杭州因你们前进,亚运精神因你们延续,相信中国青年必将以‘更快、更高、更强 —— 更团结’的姿态走向世界,创造下一个奇迹!”

  对话环节后,活动设置 10 分钟观众问答,线下观众踊跃提问,就 “青年体育创业扶持”“体育科技普及” 等话题与嘉宾深入交流,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活动期间,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与杭州亚运品牌促进会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体育文化传播、亚运遗产活化、青少年体育公益项目开展长期合作,标志着亚运精神传承与体育事业发展迈入协同推进新阶段。

  同时,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向杭州亚运博物馆赠送《忆萨马兰奇》一书。该书记录了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厚渊源,以及其对全球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将成为亚运博物馆新增的重要文化藏品,进一步丰富场馆的奥林匹克文化内涵。

  本次活动采用 “线下举办 + 线上直播” 双渠道模式。线下邀请亚运品牌促进会会员单位代表、杭州市体育局代表、杭州市青年联合会代表、杭州市产业投资成长营代表及亚运会 “小青荷” 志愿者代表参与,覆盖体育、青年、企业等多个领域;线上通过官方公众号等平台同步直播,方便无法到场的观众实时观看。

  此次 “对话・奥林匹克” 活动既是对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两周年的纪念,也是对亚运精神与遗产传承的深化实践。未来,各方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动体育与科技、青年的深度融合,为杭州建设体育强市、打造国际赛事之都注入新动力,也为全国体育事业创新发展提供 “杭州经验”。

标签: 编辑: 龚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