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贯日、欺拿相横、踢抽盘肘挝、掫折闪拧控、捧拱扒抲倒,耙拿里刀勾”。早在清末年间,天津这地界儿的“跤林高手”就层出不穷,所以江湖上被称为“跤窝子”。现今,了解中国式摔跤的人已经很少了,而练这行的更是凤毛麟角。但是如果你路过天津市北辰区天穆村一带,可能会听到从某扇写着“武场”或“跤馆”的大门里传出的富有节奏的“哒哒”声,伴随着一阵阵中气十足的吆喝。
记者少年时也曾是“习武之人”,一日慕名来到此地,推开铜环木门,数十人穿着白色宽大“坎肩”,系着或红或蓝的腰带,正咬紧牙根尝试将对方摔倒。而在一旁站立,指导这些年轻人“比武”的中年长者,耳廓已因长年与对手头肩相抵,被磨去了应有的形状,这被行内人称作“跤耳”。“跤耳”见证的不光是跤手们所经历的摔打和勤奋,更是代表了“中国式摔跤”的历史。
“从十五岁开始,我就喜欢上了中国式摔跤,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这里的一位老教练名叫时洪旺,曾是中国式摔跤全国冠军。“那时候穷,看到专业的摔跤手们都有自己的跤衣,我就和三个朋友凑钱买了一件,谁上场谁来穿。”时洪旺回忆起往事,娓娓而谈。
时洪旺告诉记者,天津的摔跤有个别名叫“武相声”。在他小的时候,天津城内大小跤场每逢比赛常被跤迷们围得水泄不通,卖艺讨生活的撂跤人一边打把式,一边念念有词,不忘介绍场上的招式。“这个动作是‘背口袋’、这个是‘小得合勒’。”俏皮的解说词让观众们饱了眼福,还被逗得哈哈大笑。
“中国式摔跤讲究一个巧劲儿,只要借力,体格小的摔倒体格大的是很正常的事。”时洪旺告诉记者,中国式摔跤的胜负判定很简单,“手或者身体与双脚同时接触地面就判输,这也是中国式摔跤和柔道等项目不同的地方,讲究留有分寸点到为止”。
时洪旺介绍说,当年清朝皇帝喜好摔跤,常会选拔摔跤精英组建“善扑营”作为贴身护卫,时洪旺这些人的功夫也是由一位“善扑营”的老教头传承下来。
“摔跤练的第一课就是被摔,一个摔跤手想出成绩,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训练。”时洪旺介绍说,首次办摔跤课的时候,有几百人报名,由于训练辛苦到最后仅剩四个学生,“不过这四个人都很争气,后来都在全国比赛里拿了冠军”,回忆起弟子们不俗的成绩,时洪旺不禁嘴角上扬,腼腆一笑。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式摔跤被移出全运会,中国式摔跤走向了下坡路。该项目由于缺乏大型的官方赛事,商业比赛鱼龙混杂,许多专业运动员面临无法正式登记注册,从事该行业也无法获得经济来源等问题,许多专业的摔跤运动员被迫转行。
不想教的念头也曾在时洪旺等教练脑子里出现,但也就是一闪而过。“我干这行已经四十年了,心里始终放不下,更何况这是中国的传统项目,老一辈人为它付出了许多心血,要看着这门功夫在我们这辈儿断了,那我绝对受不了。”时洪旺谈起中国式摔跤的曲折往事,眼睛里似乎有些湿润。
在时洪旺等一些教练的努力下,中国式摔跤也迎来了一丝转机。经过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1999年,天穆摔跤俱乐部成立,俱乐部的教练和学员们也拥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训练场馆。由于俱乐部不收学费,场地的维持费用由当地政府和时洪旺等教练们分担。
至今,跟时洪旺等教练学习中国式摔跤的弟子已超过千人。每天来这里训练的学员最小的只有4岁,去年有两位16岁的学员在中国式摔跤青少年锦标赛中拿到了全国冠军。
“我们就盼着中国式摔跤能够重新成为全运会的项目,看着从小在这里练起来的孩子们走向赛场拿到一块金牌。”时洪旺说。
从2014年开始,中国式摔跤进入了天津市北辰区天穆村小学的体育教学课程。“希望能以学校为起点,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项中国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把这项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搏击项目传承下去。”时洪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