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题:裁判问题无关国际话语权
——专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
新华社记者 姬烨
近几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裁判问题都引发了中国普通大众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关注。对此,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11日在出席2018奥林匹克博览会启动仪式时对新华社记者说,裁判问题不是话语权问题,金牌要靠自己的力量,不是说有了话语权,就可以要金牌。
在年初的平昌冬奥会前,于再清第三次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他表示,他进入国际体育组织的18年,是中国全面登上国际体育舞台,全方位与奥林匹克运动接轨,与奥林匹克运动关系最密切的18年。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体育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者开始转为贡献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得广泛赞誉,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一个标杆。
此后,南京在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北京携手张家口在2015年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在国际奥委会落实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关键时期,北京冬奥会又被寄予树立新标杆的厚望,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但在今年的平昌冬奥会和两年前的里约奥运会,一些裁判判罚问题引发了中国普通大众的关注。于再清指出,裁判问题并不在话语权层面上,而是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层面,话语权应该是在制定章程、修改章程、制定政策、享受资源、分享信息这个层面。
于再清说:“裁判问题是技术层面,不是话语权问题。我们有些人认为裁判偏袒了谁,我觉得是没有正确理解规则。”在他看来,在这个世界上,体育总体来说是公正透明的。在同一个章程、同一个规则下,在众目睽睽下、在电视转播中,当你遭遇裁判问题,可以按照程序去申诉,也可以去国际体育仲裁法庭,而这也需要对规则有充分的理解。
“我认为话语权一定要争取,真正掌握话语权,必须进入国际体育组织的执委会层次,才能谈得上话语权,比如对修改章程、对制定规则、对享受资源、对举办城市的决定等。但不是说我们有了话语权,就可以要金牌,或者通过我们话语权,能够把金牌拿走。金牌要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培养运动员去获得金牌。”于再清说。
于再清透露,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表示,中国委员在国际奥委会不缺话语权。除于再清外,李玲蔚也是国际奥委会委员,而杨扬则刚刚卸任国际奥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