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贡曲才旦(前)在西藏自治区第四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古朵项目比赛中,他获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 新华社记者王沁鸥摄
“我小时候放牛的时候,就用这个赶牛。现在它都成比赛项目了?”
23日下午,当新华社记者格桑边觉走进西藏自治区第四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古朵项目的赛场时,他仿佛回到了位于牧区的家。
古朵——这种用牦牛毛或山羊毛编成的抛石绳,是西藏牧区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伙伴。“古”为象声词,赶牛放羊时抡起古朵将石头甩向远方,脆如鞭响的声音便会回荡在空旷的高原牧场。一些技艺精湛的牧民出手可做到“指哪儿打哪儿”,以指挥牲畜行走方向,或吓退偷袭的野兽。
↑7月23日,一名参赛选手在西藏自治区第四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古朵项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王沁鸥摄
没人说得清第一根古朵何时编成,但放牛娃出门时总会别上一根在腰间。现在,古朵第一次成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技项目。场地由无边的草原变成了一块宽50米、长200米的草场,牛羊野兽被不同分值的图画板取代,每名选手每轮可扔3块石头,击中分值高的图画板者胜。
比赛场边,格桑边觉给同行的其他记者示范着抛石头的动作,但看了看比赛场地,他却说:“这太难了,我可打不到。”
不仅放牛娃出身的记者犯难,场上的牧区汉子们也大多丢了草原上的手感。第一轮比赛结束,只有来自那曲市的贡曲才旦击中画板得到两分。按照规则,他也在首轮收获了冠军。
“比赛的古朵跟家里用的不一样,石头扔不远。”今年34岁的贡曲才旦说,自己20年前是村里的古朵之王。小伙伴们冬天从河里凿出大冰块,或者用玻璃瓶当成靶子比赛,自己总是打得最准的。放了20多年牛,他的古朵换得最频繁时一二十天就会用坏一个,妻子和妈妈编的古朵,他用得最顺手。
“古朵有很多种编法,我们在设计器材时需要综合考虑各地的习惯,做到相对公平。”比赛裁判扎西塔杰说,与打牛角、抱石头一样,古朵一直以来都是望果节等藏族传统节日上的常见游戏。从游戏到竞技项目,某些地域性习俗会不可避免地消失。组委会为了在项目推广和保留文化习俗间做到平衡,前后用了一年时间制定和修改规则。
↑7月23日,获得西藏自治区第四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古朵项目冠军的贡曲才旦(右)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王沁鸥摄
扎西塔杰说,像编织用的牦牛毛,其防水性和张力都要达到一定要求,并有专门的供货渠道。比赛时选手可从十根长度不同的古朵中选择,以适应自己的身高、臂长。
“其实现在古朵已经用得越来越少了。”贡曲才旦说,家里不再依赖单一的牧业为生,牛羊数量减少,没必要再用石头才能驱赶,“而且石头打在牛身上,牛会疼,我也心疼啊。”
但他依旧觉得,让大家在赛场上都来玩玩这个游戏是件好事。古朵甩石之声,永远回荡在牧区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