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乡是衢江区一个偏僻的山区小乡,人口不过4000,可这里,却年年要举办一场盛大的农民运动会。每年的这一天,双桥乡双桥村人山人海。赛场上,平日里辛劳耕作的农民,个个成了运动健将;夫妻对背接力赛、兄弟二人三足跑、邻里沙坑比高低……一个个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比赛项目,引来了阵阵加油呐喊和欢笑声。
这场运动会始于1983年,即将走过35年的历程,被当地村民自豪地称之为“家门口的奥运会”。双桥乡民对农民运动会的感情是浓郁的——这份感情源于热爱,源于35年风风雨雨的一路相伴。而冥冥之中,农民运动会也成了小乡镇、大时代下历史变革的见证者。
这场运动会,是对新生活向往的开端
双桥乡举办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在1983年。东港学校双桥校区的陈晓平,为这场运动会做了34年的裁判。
“双桥乡海拔高200米,距城30公里。长期以来,老百姓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清贫单调。举办‘农运会’,就是为了丰富山区农民生活。”对35年前的情景,陈晓平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的比赛设置了乒乓球、篮球、游泳、自行车慢骑、10米短跑、手榴弹、登山、拔河等项目。当时碰到的问题真不少,但大家渴望文体生活的热情更高。
——没场地,就借用学校的,游泳比赛就在废弃的电站水塘进行;缺资金,就动员团员青年勤工俭学,上山砍柴卖来解决。虽然运动设施简陋,但100多人参赛的运动场上却是热闹非凡,像模像样。当时参加运动会的奖品是什么?不是金牌银牌,而是毛巾和运动鞋,要知道当时运动鞋可是稀罕货,村民们为了拿到最高奖品可没少下功夫。
第一届“农运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许多乡民向乡政府积极建言:每年举办。1983年至今,双桥乡调换了12任书记,但“农运会”火炬却一直传了下来,坚持35年不变。“虽然双桥乡是个小的地方,交通各方面都不便利,但在80年代,我们就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陈晓平感喟,这场从1983年开始的运动会,是村民对新生活向往的开端。
比赛聚人气,是节日亦是一场狂欢
每逢运动会开赛,双桥村就像过狂欢节。运动员、工作人员来了,拉拉队员来了,自发来观看的周边乡镇群众来了,其他县市区的观摩人员也来了……每次都有几千人汇集到双桥村,煞是壮观、热闹。那天,全乡都沉浸在激情、欢乐、幸福的海洋里。
比赛不分年龄,只分男女。运动场上,有二十出头的小伙、年已花甲的老伯,连大妈大婶也跻身其中,欢声笑语不时在山谷中回荡。村民郑利生,这位48岁的中年汉子自1986年以来,已连续31届参加双桥乡农民运动会。
1986年,当时上初一的郑利生加入排门坞村代表队,参加双桥乡第四届农民运动会。首次参赛的郑利生参加了100米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和标枪五个项目的比赛。在赛场上,郑利生惊艳全场,轻而易举地取得了五个冠军。从此后,郑利生每届运动会都参加,而且每次都拿至少3个第一,赛后总抱回一些奖品,除了鞋子,他还往家里抱回了铝锅、电热毯、棉被……光是各种被子,郑利生就已经往家里抱回来50多床,送出去不少,现在家里还放着十多床。“等女儿出嫁的时候,给她当嫁妆。”他说。
舒小海最喜欢的项目是篮球和拔河。多年来为了参加运动会,他都会提前一天请假。几乎每年,他都是最早到达赛场的人之一。“和老婆一起参赛,她是‘顶梁柱’,每次都能拿名次。”舒小海相告,村里还有一些经营小生意的,早上4点左右就出发到城里进货。有几年,就索性关店门、弃生意、停农活。“为了能给村里多拿几分,损失一天的工作,值得!”舒小海说。
农运会背后,是历史变迁和发展的“催化剂”
“这不仅仅是一场运动会,更是一场思想和意识的进步,是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采访中,无论是区体育局局长陈建武,亦或是双桥乡乡长廖红华都谈到了这样一个理念。是的,今天的双桥乡,已经把“农运会”作为打造全域旅游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特色”要求,乡里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重大节庆、赛事活动,以此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打造农民健康的体魄和向上的精神面貌。
为了让“农运会”能满足农民和时代的需求,同时配套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双桥乡筹措资金,拆除旧房、移山填壑、平整操场,建成了乡文体活动中心。有了活动的场所,有些村根据自身优势,组建了田径队、乒乓球队、篮球队等,各队农闲时间进行集训。
曾有乡干部感慨:“农运会”使双桥乡有了“三变”:一是村民变得好说话了,农村工作也比以前好做多了,因为“农运会”拉近了政府和农民的距离,乡干部成了农民的好朋友;二是民风变好了,近年来几乎没有发生“打、偷、抢”的现象,农宅基本能做到夜不闭户;三是经济发展变快了,许多在外打工回来参赛的乡民原本互不相识,“农运会”给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他们互通信息,互帮互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5年,并非是终点,它是起点。”廖红华感喟,双侨乡的农民运动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未来,它将做大品牌,做强效应。希望下一个35年,这场运动会能继续唱响全民运动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