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县级体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精神,实现“县县有1所新型体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健康浙江”建设,充分发挥“教体融合”优势,提高越城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提升越城区竞技体育实力,2018年9月12日,越城区体育学校正式挂牌成立,与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镜湖校区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积极筹备,搭建框架。2017年5月,我区启动了体育学校选址工作。2018年1月,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正式启动体育学校筹建工作。5月,完成事业法人、财务账套等办理手续。6月初,公开招聘游泳、沙滩排球、田径等项目6名优秀省队退役运动员为体育学校正式编制教练员,并开展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和业余训练工作。8月,任命区体育学校校长、副校长。9月12日,召开体育学校成立大会并举行授牌仪式。目前区体育学校以省体育局新型县级体校补助经费50万作为开办和工作经费。
(二)精心策划,共享资源。越城区体育学校在招聘正编教练员开展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充实教练员队伍,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通过加强资源整合、体校与社会力量结合,充分利用“市区同城”的区位优势和“体教合一”的体制优势,借势借力,建立合作联盟,实行资源共享。一是依托市体育局办项目。充分利用市体育中心和奥体中心的场地设施、教练资源,开展游泳项目训练。聘请原国家女排主教练俞觉敏担纲“市队区办”排球项目,组建越城区级排球队。二是利用社会力量办体育。依靠黄龙.艾鲁特国际击剑培训中心绍兴奥体分中心、凡奢击剑等社会力量开展击剑项目、羽毛球等竞技项目训练。三是聘用专业教练实施训练。聘用社会机构的足球、乒乓球、跆拳道等项目专业教练员进校指导训练。
(三)灵活招生,打通渠道。出台《越城区体育学校部分训练项目“区队校办”实施意见(试行)》和《越城区体育学校招生简章》,以区体育学校名义进行招生,通过技能、体能和文化课测试,面向区属中小学校招收游泳、击剑、田径、足球等项目的18名具有浙江省户籍的优秀体育苗子,安排到绍初教育集团龙山校区、北海小学等相关竞技项目定点代培学校学习、训练。
自体校筹建开展选材和训练以来,已有3名运动员通过跨界选材等方式输送到国家队集训(冬季项目2人,拳击1人),另外向省队输送了击剑3人、排球1名、游泳1名、羽毛球1名共计6名集训运动员,超过我区前四年赛事周期的总和。新招收两名运动员在省运会击剑比赛中获得一金一银的成绩。
二、下一步打算
(一)加大投入,招聘教练。竞技项目训练点和后备竞技人才的不断增加,势必加大对经费保障的需求,一方面要统筹利用好现有体育经费,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办赛参赛,同时适时增加体育经费预算,增加体校人员编制,拓宽招聘渠道,提高体育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设点布局,资源共享。结合新一轮运动周期,命名2019—2022年度越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点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依托“市区同城”优势,充分利用市体育运动学校、水上运动训练中心专业师资、奥体中心大型体育场馆。
(三)用好场地,办好活动。2018年12月,市体育中心划转越城区,结束了我区没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历史。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该场馆,更好地开展体育集训,举办各类赛事活动。
(四)完善机制,补好短板。一是完善运动员入库机制。做好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工作,做到宣传到位、安排周密、录库及时,杜绝出现我区籍优秀运动员遗漏注册或注册外流等现象发生。二是健全高水平运动员引进机制。通过市体育局与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商议,适度引进大球类高水平运动员,提升我区球类项目竞技实力。三是建立教练员培训机制。定期招聘专业教练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教练员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定期聘请专家讲课培训,不断提高教练员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四是完善训练考评制度。制订区业余训练考评细则,加强对学校业余训练的考评监督。五是制订体育竞赛奖励办法。划出专项经费,建立体育竞赛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练员、运动员训练参赛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