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北伐”
“不要相信胜利像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但请相信,世上总有一些美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哪怕粉身碎骨。”
(图:宁海队注目国旗唱国歌)
这句话,在2025年浙BA宁波赛区的赛场上,被一群来自宁海的篮球汉子,用染血的纱布、咬碎的牙关、崩裂的脚踝,一笔一画地刻进了现实。
我本该全程记录他们的征程,却因其他工作缺席了前两战。当我匆匆赶回时,这支球队已带着"北伐"的标签——首战奉化,3分惜败, "虽败犹荣"之名炸响“甬南德比”;次战北仑,26分大胜,用团队篮球撕开一道曙光。而真正的史诗,正等待着我亲眼见证。
(图为:与奉化队比赛,6号余瑛玮上篮得分。该队员为球队主力,在之后与北仑的比赛中受伤退赛)
二、双加时的鏖战:时间被意志拉长
宁海VS海曙—— 这是小组赛最惨烈的一役。两个加时赛,场上的每一秒都被拉长成刀锋上的舞蹈。
首节宁海队便以18:9的攻势宣告决心,但海曙队像潮水般一次次反扑。第三节末,比分48:46,空气里已能嗅到了血腥。
末节比赛,海曙队开启疯狂追分,一度反超6分。最后三分钟,宁海队找回状态,再次缩小比分差距,孔宣亢一记精准的三分远投扳平比分。最后2.1秒,海曙队林源峰三分未中,比赛进入加时赛。
第一个加时,海曙队以内线进攻为主导,宁海队14号孔宣亢外线“突施冷箭”,比分来到72平,再战。
(图为,14号孔宣亢在第一个加时的1分21秒投入关键性两分,将比分反超至71:70)
第二个加时,时间剩35秒,14号孔宣亢底线接球,三分命中,78:78。海曙进攻中投未中。时间来到19秒,宁海队发底线球,又是14号孔宣亢,无球跑位,凭借掩护在三分45度角,接24号李锦程传球,起跳,出手——篮球划出的弧线像一把镰刀,收割了全场三小时的煎熬。
81:78!
(图为,14号孔宣亢绝杀比赛瞬间)
而更令人动容的是,在第四节96号薛俊敏下颌被撞牙床出血,被队友抬下场,却在加时赛中含着纱布继续拼杀。他们用血肉之躯扛着“宁海”二字冲锋,流干热血也未弯折的膝盖,宣告着:宁海人,是砸不碎、锤不扁的硬骨头!
(图为,96号薛俊敏在第四节因伤被抬下场)
三、余姚死战:当英雄流尽最后一滴血
如果双加时是意志的胜利,那么宁海对战余姚则是悲壮的"玉碎"。
(图为,7号王泽耀在包夹防守中上篮)
北仑、海曙、慈溪,自7月18日15时至7月20日10时30分,44小时,宁海队已连续激战三场,体能濒临崩溃。开场后,21号黄江南像一头受伤的猛兽,在内线一次次强打得手;7号王泽耀的背转身过人如手术刀般精准。第三节中段,宁海还以47:39领先,可命运突然露出獠牙——崔鹏雄受伤离场,而替补席已空无一人。
(图,21号黄江南内线强打上篮)
第四节成了真正的修罗场。王阿龙右臂伤口浸透绷带,仍死死缠着胶布防守;薛俊敏牙床仍渗着血,却用模糊的视线投进关键三分;而教练顿宝回头望向板凳——那里只剩一堆空水瓶和止痛药铝箔。最后5分钟,弹尽粮绝,连呼吸都带着铁锈的味道,像一张绷紧到极限最终崩断的弓弦,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
(图为,4号王阿龙在艰难的组织进攻)
64:71,终场哨响。
余姚队欢呼时,宁海球员则用着最后一丝力气,向着观众席上父老乡亲鞠躬致谢。这一刻,输赢早已超越比分——他们输给了体能极限,却赢下了比冠军更珍贵的东西。
(图,14号孔宣亢在大比分落后,孤注一掷,距离三分出手)
四、淬火:疼痛铸造的图腾
随队期间,我见过太多"非人"的细节:
• 连续征战宁海队在和余姚队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腿脚酸的都一宿未睡
• 终战前章,是李锦程赌上他的所有,想要给自己打枚“封闭”
• 更衣室里散落的止痛药包装与纱布,像某种残酷的军功章……
(图为,王泽耀缠实绷带的脚踝)
但比伤病更震撼的,是他们的眼神。那是一种失落,更是一种不甘。
英雄有两种:一种用天赋碾压对手,另一种则用血肉填平差距。宁海队显然更偏向于后者。
宁海人的骨,确是铸铁的。46个小时,四场厮杀,直拼到无人可替,血与汗,大约也当真是流尽了。然那筋节,竟不曾折了一分!
(图为。在与慈溪队的比赛中,96号薛俊敏上篮倒地,磕到后脑)
这硬,不仅止于皮肉撑起的形状,更在魂灵里,披了一层无声的甲胄。魔焰烧来,竟也蚀它不透。这般意志,这般血性,便如地底奔突的岩浆,终是要破土而出的。
宁海也向称“读书种子”之乡。只是那书页间浸透的,何尝尽是墨香?翻开来,分明是方孝孺颈中的血,是柔石镣铐下的怒目,是潘天寿笔下的嶙峋山骨!字字句句,凿刻的都是一个“硬”字,一种宁折而不弯的硬。
(图为,在与余姚队的比赛中,中场休息的更衣室内,顿宝教练在布置战术)
宁海人有了这般不灭的精魂,世间万难,又算得甚么?纵有铜墙铁壁横在面前,大约也是要凿得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