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浙江热点  
家传技艺滚灯成“非遗” 嘉兴古稀老人盼传承
2020-06-09 03:33:33 来源:体坛报 通讯员 陈强 张祖发

  长长的几丝白眉横在额前,精瘦的身材非常活络;卷袖攥拳曲臂,精壮肌肉显现;抓起100多斤重的石杠铃,不费吹灰之力;舞起直径1.8米的大滚灯,呼呼带风非常轻松……不久前的一个上午,在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金港村,77岁的村民戴达华谈笑风生地做着各种动作,让人有些难以相信,精力如此充沛的他,是一位古稀老人。

  在嘉兴及周边地区,说起滚灯,人们往往会想到海盐滚灯和余杭滚灯。“其实,海宁特别是我们长安金港村一带,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滚灯——海宁滚灯。海盐滚灯和余杭滚灯只有一种颜色,海宁滚灯却有非常讲究的10种颜色。” 戴达华满脸自豪地说,“在外看到10种颜色的,必是我们海宁滚灯!”

  去年,海宁滚灯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海宁市第六批“非遗”项目,戴达华便成了这一老底子手艺的“非遗”传承人。

  技艺代代相传

  “海宁滚灯过去很有名,海宁史志在1934年和1947年都专门写到海宁滚灯,表演者就是我父亲。”戴达华说,做滚灯要有精湛技艺,表演滚灯除了技艺还需要力气,所以又和“武”有关。“据戴家家谱记载,我们的一个祖先曾是宋朝武将,跟随赵构南下而从河南迁到海宁长安,后来制作了海宁滚灯,既为强身健体,又为在集会、庙会中向村民表演展示,滚灯便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戴达华11岁开始跟随父亲学滚灯技艺。“我记得第一课就是背诵滚灯所用的10种颜色,背不出来就要被父亲敲脑袋。”背熟颜色后,父亲才教他做滚灯,“将毛竹劈成10条粗细、长短一致的竹条,将劈好的竹条刨光,清理干净竹刺;将5根竹条平放在地上进行编扎,编成了12个五角星形状,代表了12个时辰……”

  看似简单的滚灯编扎,其实还有很多门道。“为了让球规整,编扎前要在地上打6个桩,形成一个圆,然后照着圆开始编。球编好后,就是拿彩带缠绕竹条,这样就能出现五彩缤纷的滚灯了。”戴达华说,大滚灯里最后再放进一个小滚灯,把小滚灯固定住,这才完全成型。

  舞出快乐生活

  “制作一只滚灯,通常需要花费两天时间,仅仅缠绕彩带的环节就要花10个小时。”戴达华说,他自幼酷爱滚灯,但在外求学参加工作后,制作和玩耍滚灯就成了他的业余爱好。退休后,他又深入琢磨起老底子技艺。“当时,我不仅是村里镇里,也是全海宁唯一精通海宁滚灯的人,因为过去,这项老底子的技艺只在我们家传承,而且是传男不传女。”

  这些年,戴达华不仅深入钻研滚灯制作技艺,还一直坚持滚灯表演,他不仅在家中表演滚灯自娱自乐,还经常应邀进行群众性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并让海宁滚灯在他手里重新焕发光彩。去年6月,海宁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海宁滚灯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滚灯成为‘非遗’以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浙江机电学院等很多院校的大学生经常上门向我学习如何制作和展示海宁滚灯,我非常高兴。”戴达华说,这些年来一直坚守制作和展示滚灯,也让他的脑子非常灵光,身体格外健壮,“滚灯能让人身心愉快,同时又能锻炼身体,因为经常舞滚灯,我虽然77岁了,单手举30多斤的哑铃、双手抓108斤重的杠铃、肩挑100多斤的担子都不在话下。”目前,金港村正在搞旅游开发,计划建一个滚灯公园,“有了这个公园,就能让这项传统技艺给更多的人带去快乐。”戴达华信心满满。


标签:海宁;技艺;海宁市;杠铃;古稀老人;制作技艺;长安镇;高新区;白眉;表演 编辑:陈海音
分享到: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