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综合资讯  
“冠军之城”七台河的坚守与变革
2019-11-13 07:36:06 来源:新华网 ​记者 姜贺轩、张天朗

  “一,二,三,四……注意动作!”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体育会展中心滑冰场外的走廊里,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正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体能训练。此刻,场内的中国杯短道速滑精英联赛第三站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走廊里的运动氛围也同样热烈。

  “这里的38个孩子是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的学员,他们都经过精挑细选,可以说是我们这儿最优秀的一批。”七台河体育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总教练董延海介绍说。

  在受训的小学员中,8岁的杨秀铂有些特殊。他来自贵州,是训练中心为数不多的外省孩子。“我的理想是拿全国冠军。”他略带腼腆地告诉记者。

  “那你想不想拿世界冠军?”

  “想!”他的语气又坚定了几分。

  杨秀铂之所以会从贵州千里迢迢来到七台河训练,正是因为这座“冠军之城”的光辉历史。自1974年建立速滑队以来,七台河已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包括杨扬、王濛、范可新在内的十位世界冠军。他们在国际赛场上累计获得170枚金牌,其中冬奥金牌6枚。

  提到七台河的短道速滑,孟庆余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已故教练在上世纪70年代将滑冰从七台河人闲暇时的爱好推向了竞技体育道路,就此奠定了这座城市短道速滑事业的基础。孟庆余当年培养出的学员如今大多成为专业的教练员,董延海也是其中之一。“孟老师的训练思路和方法、选材标准,还有能吃苦的精神,到现在都对我们有很大影响。”

  董延海还记得从七台河走出的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张杰回到家乡时,孟庆余让她带领小运动员滑冰的情景:“孟老师先让她带着滑几圈,然后故意输给孩子们一点,让他们觉得世界冠军并不神秘、就在身边,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像她一样。”这种冠军带来的激励已成为一种传统。现在,范可新等运动员回到七台河时,也会到冰场上和孩子们互动。

  “七台河练滑冰的孩子传承了老一辈的吃苦精神,也真正热爱滑冰。”董延海说,“中国杯期间,滑冰场和训练场要留给运动员比赛热身用,所以孩子们这几天都是早上5点上冰训练,练完马上回去上文化课。”

  回顾七台河短道速滑的发展历程,董延海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专业的训练培养是七台河成功的关键,“这里有短道速滑运动的土壤和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在新形势下,“冠军之城”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等诸多困难和挑战,这也倒逼七台河体育人创新与变革。“国家提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七台河作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应该具有超前意识,想得比别人更多。”董延海说。

  2014年起,7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先后在七台河挂牌。在这里,传统体校的职责被下沉,通过“体教结合”模式将短道速滑基础人才的培养放在小学。学校体育老师定期接受专业培训,提高教学训练水平。这样一来,七台河的短道速滑选材有了更广泛而扎实的基础。除了操场上的体育课,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的学生们每周还有室内专业冰场的上冰集训。在此过程中,体校可以从各个学校挑选出优秀苗子进一步培养。学员若不适合继续训练也可以选择退出,基本不会耽误学业。

  2017年,以世界冠军张杰命名的冰上运动学院在七台河成立。学院开设短道速滑专业,培养短道速滑教练员。在旧的培养方式下,不少运动员长期接受短道速滑训练,最后没能走上职业道路,学业也无法继续。而通过在冰上运动学院的学习,他们可以转型成为滑冰教练,人尽其才的同时也有利于短道速滑运动的推广。“现在家长也更放心让孩子练滑冰,他们知道即使当不成职业运动员,还有另一条出路。”董延海说。

  2019年,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成立。训练中心请回了不少在外地工作的七台河籍高水平教练带队,也吸引了像杨秀铂这样慕名而来的外地孩子。40多年来,七台河体育人用不怕难的拼搏精神迎接挑战,成为中国短道速滑事业的一面旗帜。

  “七台河要扛好‘冠军之城’的大旗!”董延海说得斩钉截铁,“我们这些教练员从孟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我们不去做,孩子们跟谁学呢?七台河不会因为一点困难就停下脚步,将来一定能为国家贡献更多人才。”

标签:短道速滑;七台河;孩子;训练;滑冰;滑冰场;教练;中国杯;体育;训练中心 编辑:张钰婕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