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浙江热点  
从八旬老人到六岁幼童,老幼妇孺皆舞刀弄棒
梅山有个“武术村” 舞刀弄棒两百年
2018-02-08 01:48:02 来源:体坛报 通讯员 梅薇

  梅中村地处梅山岛的中心,距离宁波市区约45公里,这个坐落在北仑梅山岛上的海边小村,历尽百年风雨,至今依然保留着尚武之风,被当地人誉为“武术之乡”,村民们引以为豪的“水浒名拳”颇具地方特色,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在梅中村,依然有这么一批人,大到八旬老人,小到六岁幼童,老幼妇孺皆舞刀弄棒,摆弄十八般兵器。

  旧时抵御倭寇,如今强身健体

  在梅中村,沈根法称得上老前辈,村里不少“武林高手”都是他的徒弟。旧时“水浒名拳”只传沈家人,也正是沈根法破了戒,让“水浒名拳”在整个梅中村得以开枝散叶。

  沈根法今年80多岁,不高,精瘦,眉宇间依然隐含着几分英武之气。老人家喜欢时不时地舞上几拳以展示武艺,一招一式,仍可看出当年的风采。

  梅中人最初称“水浒名拳”为“南宋拳”。要追究梅中人习武的历史,沈根法很有说头。据说清咸丰年间,梅山岛一带多海盗,于是,沈家太公就从慈溪山后顾童村请来一位叫顾文忠的师傅,教村中之人习武。

  村中人学成之后,在村中“老祠堂”开创了武馆,向族人传授各种武术。“南宋拳”在当时也确实是震住了海盗。几次真枪实刀地实战之后,海盗投海而逃,从此再也不敢踏足梅山岛了。200多年来,梅中村的村民农时务农,农闲练武,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已从当初抵御海盗侵袭,发展到如今的自卫防身,强身健体。

  至于此前村民们口中的“南宋拳”,之后何以跟“水浒名拳”挂上钩,这得让梅山小学武术教练,也就是“水浒名拳”的传承人傅信阳来说道。据他说,这个顾文忠师傅可能是梁山好汉的后人,他的拳法套路本身就蕴含着“水浒名拳”的风范。到了2005年,浙江省武术协会经过反复考证,认定梅中武术源自水浒梁山拳种,并正式给梅山武术定了一个响亮的名头:水浒名拳。

  一遇危险,村民就化身“大侠”

  梅中村的这些“武林高手”们平日里“深藏不露”,如不是练起拳棍,看上去跟普通村民没什么两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喜欢挽起裤腿,指甲缝里有时还沾着泥巴。但一旦遇到危险,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个个那矫健的身姿,都宛若身怀绝技的大侠。沈根法42岁那年,就曾赤手空拳吓退过两名彪形大汉。

  梅中人习武,遵循“尚武崇德,忍字为先”。也正因为梅中人练武讲究武德,从古至今,全村人都能和睦相处。

  梅中村支部委员沈安江说,当年父亲传授武艺,就只授他“壳”,不授他“肉”,问题就是出在他的急躁个性上。沈安江说:“我性子比较急,如果看到两人打架,必定要冲上去打抱不平,父亲怕我这样的性格,学了一身功夫后,容易惹祸。我哥就不一样了,他性子比较温和,正因为这样,他倒是从我父亲那里学到了‘水浒名拳’的精髓。”

  梅中人将拳术分为“壳”和“肉”。所谓“壳”,就是基本的拳法套路;所谓“肉”,就是战术知识。沈安江举了个例子,大风天气,两个人对打时,要让对方迎风,自己背风,这样才能在格斗中占据上风——这样的战术在“水浒名拳”中比比皆是。按沈安江的说法,“这‘肉’才是‘水浒名拳’真正的精髓所在,而‘壳’只是表面功夫。”

  “水浒名拳”,走上复兴之路

  “水浒名拳”在梅中村有一个年龄断层,20岁以上40岁以下这一代习武之人比较少。这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经济大潮袭向农村后,梅中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外出赚钱去了,只有村里的老人们还固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武功。

  2005年,浙江省武术协会正式授予梅山乡为浙江省“水浒名拳之乡”。至此,梅山的“水浒名拳”重又兴盛起来。

  那一年,梅山乡人民政府在梅山乡中心小学设立了“民间传统武术传承基地”,傅信阳担任梅山小学的武术教练,向更多孩子传授“水浒名拳”。现在的梅山小学每个星期都有一节武术课,这样的武术课颇受学生们的欢迎。

  怎样进一步传承“水浒名拳”,目前梅中村也已经有了不少新计划。据沈安江介绍,村里已经成立了一支武术队,张仁元任队长。而随着梅山岛的开发,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也陆续回到了岛上,这些年轻人将被吸收进村里的武术队。为了让武术队有更大的练武之地,“现在村里已经收回祠堂,这个祠堂的一半作为老年活动室,而另一半将作为武术队的练武场所。” 

标签:武术;习武;村民;大侠 编辑:张钰婕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