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专题 > 专题稿件库  
宁波市探索体育设施建设新路径 ​ 破解“全民健身去哪儿”难题
宁波市体育局
2019-01-24 01:53:33 来源:浙江在线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围绕“让体育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目标,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政府行政性规范文件,先行先试,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丰富的体育健身需求。2018年全省体育公园建设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中国体育报、体坛报等媒体对我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行了专题报道,该项工作还受到了省政府成岳冲副省长的重要批示。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政策推动,优化体育设施空间布局

  一是顶层设计释放潜力。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台《宁波市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甬政办发〔2018〕117号),实现体育设施项目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同时,各区县(市)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二是实事民生专项助力。积极响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列入省、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制定专项、落实专款、压实专责,确保项目高效推进。2018年,我市38个新建项目和100个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列入省民生实事工程;22个新建乡镇全民健身中心、村级(社区)全民健身广场和体育休闲公园列入市民生实事工程。为进一步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我市将体育公园建设列入今年的市民生实事工程。

  三是部门协同凝聚合力。针对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建设涉及部门多、环节多的特点,建立体育、规划、住建、城管等多部门联动和设计、施工、管理全流程协同机制,合力推进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建设。江北区在对辖区公园、绿地以及闲置用地系统排摸的基础上,提出体育资源融入方案,积极穿针引线,主动作为,率先在规划地块文本中明确体育设施规划要求。

  二、融合联动,探索体育设施建设模式

  一是融入“街道社区”。在全国率先明确新建小区按规模配套室内体育设施千分之五的建设指标,相较全国各地普遍遵循的人均建设指标,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街道、社区两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求街道(乡镇)级体育综合场馆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社区级体育场馆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

  二是建好“公园绿地”。充分利用公园、沿江沿河绿化带、高架下闲置绿地等资源,将体育设施、体育元素融入公园建设之中。在公园绿化占地比例大于等于65%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明确了新建改建公园绿地按项目占地面积不低于5%配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这项硬性指标。通过体育与绿地融合型配置,不仅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解决了城市体育场地短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也给周边居民提供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健身场所。

  三是盘活“金边银角”。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充分利用废旧厂房、违章建筑拆后地块,通过边角绿化带铺设、拓展高架桥下空间等方式,合理规划建设市民锻炼场所。2018年新辟各类临时体育场地29处,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鄞州区长丰洛克体育公园,将拆迁储备地块打造新一代时尚动感的美式多功能运动场馆,实现将闲置土地资源变“废”为宝,减轻政府资金投入压力,提升了城市环境,推动了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三、创新驱动,促进体育设施资源整合

  一是注入社会资本。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体育场馆、体育旅游景点、运动休闲基地、步道营地等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实现体育事业发展投入渠道多元化,营造“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通过与全国著名的体育行业龙头合作,扩充资源品牌、聚集项目人气。海曙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改造闲置厂房建设体育场馆,引入宁波宇航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盘活闲置土地。

  二是满足多样需求。体育设施项目设置顾及不同年龄阶层需求。与人民群众享受高品质慢生活需求相结合,在体育公园、生态绿道、骑行道等地区配建慢行、慢跑和慢骑等“三慢”绿道。项目设置与时尚生活相结合,在设置如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青少年喜欢的集人气有朝气的项目的同时,也设置一些时尚运动项目如滑板、轮滑、单车、攀岩极限运动项目。如打造全国首个SBSX滑板中心,寓体育与时尚、潮酷于一体,吸引了众多爱好者来体验。

  三是推行开源管理。探索向社会开放的多元化体育设施管理模式。面向社会公布全市体育系统开放场馆名录,实行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模式,满足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鼓励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实行资源共享。探索建立群众身边体育管家网络,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确保基层设施有专人看管,活动有专人负责。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健身设施管理水平。

  四、赛事带动,提升全民体育健身热情

  一是做精品牌,凝聚人气。围绕山水资源,举办多项高端赛事。积极办好宁波国际马拉松、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世界女排联赛等传统赛事,完善一区县(市)一品牌的本地特色赛事体系,打造国际攀岩大师赛、全国帆船邀请赛、百公里越野耐力赛等“一带一路”系列赛事,探索举办全国举重超霸赛等新型赛事,全年成功举办各类国家级以上赛事50余项。通过做精做大宁波品牌,不断凝聚人气,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开展。

  二是做强特色,激发热情。注重打造赛事活动社会办特色,积极推动基层体育工作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休闲旅游、重大节庆等时机,组织元旦万人长跑、新年全国登高健身、美丽乡村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6000余场。全市参与各类赛事(活动)超过150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0.5%以上,群众健身热情持续高涨。

  三是建优队伍,加强指导。加大体育骨干培养,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体育社会指导员注册制度,全年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余人。开展“一人一技”万人健身公益培训和全民健身大讲堂,2.5万余人受益。大力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2240个,在各类比赛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各位领导,虽然我们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离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省内其他兄弟城市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健康浙江、体育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体育设施;体育;全民健身;时尚;赛事;群众;规划;探索 编辑:张钰婕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