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流浪地球》引发的“流浪太阳”,成为了农历开年后的最热话题。杭州连续阴雨一个月,造成市民出行不便的同时,却也冲刷出不少以往被忽视的城市问题——就像柏油马路上的“千沟万壑”揭露了城市建设的千疮百孔一样,“雨天,去哪儿健身”暴露了我省室内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短板。
天公不作美健身达人犯了难
民营室内球馆营业额激增
“加一组可以吗?我们就三人。”在杭州城北三一篮球馆,全身篮球装备的赵科正努力施展“外交”手段,由于没有订到场地,他和朋友只能试图加入别人的场地,平摊费用一起打球。
“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场地多费用低的室外场地,室内场地虽然条件好但是紧俏,价格高。”赵科道出了大部分人的选择倾向。然而,这场始料未及的雨水马拉松,让本就供不应求的室内体育馆就更加捉襟见肘。
记者从杭州多家篮球场馆了解到,年后一个月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同期的两到三倍。室内体育场馆赚得盆满钵满的背后,是体育场地发展结构不均衡的尴尬。
全省室内体育馆28986个
“2.19”背后仍需结构性调整
2018年,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9平方米(全国1.66平方米),首次突破人均2平方米。在数字的背后,仍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合理。根据全民健身大数据库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省室内体育场馆数为28986个(其中涵盖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等各大类)。与室外场地增长量比,相对较慢。
制约室内体育场地增长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实际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早在5年前,“符合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率达到100%”,就跻身省政府为民办十大实事之列。
然而,在这背后却也有不足——几乎没有学校选择开放室内体育馆。对此,杭州胜蓝实验小学校长崔建军这样表示:“主要是考虑到责任和维护成本问题。”崔建军的无奈是有代表性的,对于大多学校而言,开放室外场地,虽说有各级部门的支持,但依旧承担着不小风险。因此,对于已经做到无条件开放的学校,再向其施加压力变得不太现实。
供需不足的市场商机难道就没有人察觉?显然不是。当下,不少社会力量成为室内体育场馆的又一股力量。不过,从无到有地兴建场地显然成本太高,利用废弃厂房改建体育馆就成了不少企业的出路。
“难啊,改建厂房花了上百万,这下要赔本了。”杭州宏优体育负责人周佳琦向记者道出了苦水。原来,公司旗下从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篮球馆正面临拆迁。记者了解到,从厂房变为篮球馆,意味着使用性质的变更,从工业用地到商业用地需向有关部门缴纳一定数的费用,这费用根据场地面积计算,“但改造旧厂房本身就图的是性价比。”
这样的尴尬在行业里并不少见,许多在厂房里的球馆都面临着同样的境地,“也不是政府不支持,这是土地法的规定,没办法。”杭州体育休闲行业协会秘书长邹捷表示。
室内体育设施写进政府规章
找准切口联合破题
如何破解室内体育设施短缺难题?我省各地积极谋划,体育部门与当地政府的联合出招,瞄准切口,直指症结。
有数据显示,在居民选择健身的场所偏向中,居民小区名列前位。去年10月底,宁波市政府出台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新建小区按规模配套室内体育设施5‰的建设指标。今年年初,宁波之后,绍兴市政府也出台了类似文件,旨在全市范围推广。
记者从省体育局了解到,实际上,在四提升四覆盖以及前几年的体育创强工作中,对室内体育场地都做了明确要求,据悉,今年即将出台的体育现代化创建中也将有相关规定。
此外,我省对于社会企业参与投资创办室内体育场馆运营的,每年都有专项引导资金,“达到一定规模和营业额的企业可以申领。”省体育局经济处处长姜建成告诉记者。前不久,绍兴市体育局联合当地财政局,每年2000万元的市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出台,“省市两级财政引导资金将更能刺激省内体育产业的热情。”姜建成表示,盘活社会力量将有助于补齐全民健身场地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