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健身指南  
接连发生的猝死事件敲响冬日健康警钟
2018-01-12 01:46:02 来源:体坛报 记者 毛锦怡

  1月以来,杭城连续发生3起猝死事件。1月2日傍晚,滨江一所职业学院体育馆里,正在打羽毛球的大二男生小刘突然倒地,没能抢救回来。1月6日早上7:41,香积寺路公交三公司门口,一个男青年在上班途中突然倒地,很多市民上去帮他,其中包括一名医生,遗憾的是,最后没能抢救过来。1月10日下午,一名中年男子骑车时忽然倒地,心跳呼吸骤停……连日来发生的猝死事件敲响了冬日健康警钟。

  “天气骤冷,就容易诱发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特别是猝死。”浙江医院导管室副主任凌峰说道。其实每年冬季都是这类疾病的高发季,尤其近段时间气温很低,室内外温差大,突然遇冷,人的心血管容易收缩,更会加强心脏的负担。

  令人扼腕的是,这些突然消逝的生命都很年轻。据凌峰介绍,根据临床经验,猝死在青壮年人群中发生的隐患大。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冠心病、脑卒中、肺栓塞甚至支气管哮喘都会导致猝死。有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占到了非事故性突发性死亡的80%以上,其中又有80%源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而很多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过度劳累、抽烟喝酒,以及缺乏运动,不少人都有代谢综合征,比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这些都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至于有些人会在运动时发生猝死,其实不是运动本身的问题,而是运动会增加心脏负担,相当于雪上加霜,当负担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瞬间爆发。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猝死导致的死亡率仅次于癌症,而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心脏性猝死的发病人数超过540000人,相当于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猝死的特点是发病突然,不可逆,而绝大多数的猝死源于心搏骤停。有数据统计,40%的心搏骤停没有被发现或发生在睡眠中,我国近87%的心搏骤停是发生在医院外或家里。

  那么,市民该如何防患于未然?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进行自我诊断,如平常是否感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劳力性胸痛等,如有这些症状,市民可到医院做个全面检查,以防外出或运动时出现意外。存在高血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高血脂等基础病的患者,在进行锻炼时建议别做太剧烈的运动,如有锻炼需要可选择慢走、太极、保健操等缓和一些的运动。

  当出现猝死情况后,在场的人该怎么做?

  首先,让患者停止所有活动,保持原有姿势,原地休息。同时,要让患者头歪向一边,保持气道通畅。有急救经验的人应争分夺秒地开展急救。对于一个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来说,倒地四分钟内是黄金救援时间。心跳停的时间越长,缺血时间越长,越难恢复。然而,许多突发情况发生后,医生往往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及时赶到展开救援,这时在场人员懂得自救互救技能尤其是心肺复苏术就十分重要。就像2017年12月11日8:30,文三路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北园门口,23岁的IT男小陈发生猝死状况,幸亏有浙大校医和护士长及时而专业的急救,帮小陈跟死神赛跑成功。

  为此,有越来越多的急救专家呼吁,应该有更多普通百姓学会并掌握心肺复苏这一急救技能。杭州市急救中心急救站站长唐春福说:“很多人觉得这是一项很专业的技能,但其实只要是成年人,这一系列急救技能,花半天时间就能掌握,难度并不大。”

  当然,掌握这一技能仅仅通过观看图片、视频或者听讲解还远远不够。掌握知识和实际操作是有很大区别的,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纠正后,才能真正掌握急救技能。如果没有经过正规培训,遇到状况时会惊慌失措,按压的深度不够,起不到效果。


标签:猝死;急救技能;心肺;心血管;健康 编辑:张钰婕
分享到: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