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健身指南  
情绪性进食,最被忽视的“长胖元凶”
2019-04-23 07:54:37 来源:体坛报

  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明明不饿,却总是想吃东西。尤其是在感到焦虑、孤独、无聊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想要疯狂进食的念头就会越加强烈。日前,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医学博士王明在国内一家医学杂志中发表了关于饮食心理学的论文。王明表示,这种行为有一个专业的命名叫情绪性进食,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里面。

  在王明研究报道里显示,女性更易出现情绪化进食。当她们过分关注体重、当她们想快速瘦身而采取极端行为、当她们因为身材遭受到质疑时,发生的概率特别大。当想变瘦的欲望,占据了她们的生活。进食就会变成她们的负担。食物不再是食物,食之无味,是痛苦。

  那么为什么会得情绪性进食?王明指出,在日常中,偶尔通过食物当作填补情绪需求的工具并不是坏事。但当人们通过食物抚慰情绪时,情绪上消极的反馈大于积极的反馈,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常见的表现就是暴饮暴食。

  导致情绪性进食的原因比较复杂。从精神层面看,食物带给人们的满足是最简单的,所以当人们遇到情绪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吃很自然就变成了许多人首选的安慰剂。而从生理层面来看,压力会导致激素——皮质醇水平增高。长期处于生活节奏快或正在节食、睡眠不足的人,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皮质醇增高的负面效应直接导致新陈代谢的变动:血糖升高、食欲增加。

  既然负面情绪可以通过吃来调节,为什么情绪性进食不被鼓励?王明解释,因为吃东西所带来的抚慰情绪效果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情绪。而且如果人们长期选择通过食物来获得满足感,这种抚慰效果就会越弱。也就是说人们从食物中得到的幸福会从1个汉堡变成2个汉堡、3个汉堡……直到吃不下去为止。事实上,情绪化进食不是为了生理性饥饿而吃是为了满足情绪而进食。

  当负面情绪出现时,压抑已久的食欲会宣泄而出,此时就会变得想大吃特吃。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吃完之后都会产生懊悔、羞愧、自责等心理。此时,情绪性进食就会让人们陷入压力越大越想吃的怪圈。

  情绪性进食不仅会导致肉体上的肥胖和营养不良,暴饮暴食后的负罪感、羞愧感,会引起更大的情绪问题。不少过分关注体重变化的女生还会患上暴食症,通过催吐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结果导致问题越来越糟糕。

  那么人们又该如何辨别自己落入了情绪性进食的圈套。王明介绍了以下几个情况:突然很饿,食欲必须马上得到满足;情绪低落时,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吃顿好的;想吃某种特定的食物,不吃到不罢休;食量超过平时正常一顿饭的摄入;进食后有挫败感,干脆破罐破摔吃得更多,多见于“限制性食客”。如果有以上几点,就要注意自己是否存在情绪性进食。

  想要解决情绪化进食,需要了解自己情绪化进食的诱因。长期节食甚至绝食,对体重过于在意的减肥人士,导致情绪化进食的主要原因是生理性饥饿。而因为无聊就吃吃吃,吃完就后悔的,导致情绪化进食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饥饿。王明推荐了以下几个方法来解决:记录自己的情绪和饮食,吃饭时要专心,保证1日3餐,不要挨饿,拒绝囤食物,此外还可以培养一些健康兴趣,真正学会管理压力和自己的情绪。

标签:进食;情绪;王明;美国哈佛大学;饮食;大学医学;麻省理工;食欲;汉堡;心理学 编辑:张钰婕
分享到: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