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体育即时报  
载满新春祝福 一条200多岁“泥鳅龙”飞回龙游
2018-02-26 08:44:01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邵美霞 章承月 记者 张钰婕

00219b4f11b01bf36af059.jpeg

(图片源自嘉兴在线)

  浙江在线2月26日讯(通讯员 邵美霞 章承月 浙江在线记者 张钰婕)一条200多岁的“泥鳅龙”飞回来了!春节期间,龙游县小南海镇龙丰村,这个传统的贺新春方式让这个小镇沸腾。

  以前,舞龙是龙丰村一带闹新春的传统节目。一到春节,村里就会通过舞龙的方式挨家挨户为全村乡亲拜年祝贺新春,让他们的年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些年,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可这种传统的庆祝方式却渐渐消失,“今年又回来了,当然开心啦。”村民们欣喜若狂地和“泥鳅龙”合影,“90后”的周燕姐妹无比兴奋。

  也许是听到了乡亲们的召唤,大鼓、大锣、小锣、大钹排排坐,乐声一起,“泥鳅龙”动起来了。只见龙头色彩鲜艳夺目,双目炯炯,龙鳞闪闪,口中含珠;11节龙身长度均匀,龙尾小巧玲珑,舞动时气势惊人。

  舞龙头的是村里63岁的高春祥,虽然已年过甲子,一只龙头也有十几公斤重,可他步伐轻盈,左右手来回换,在他带领下,一会来了个“引龙出洞”,紧接着又出现一个“龙翻身”,一连串的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是一条充满活力的“泥鳅龙”,它就犹如蛟龙戏珠让现场的乡亲精神亢奋,给人以喜庆吉祥之感。

  锣鼓队敲打得节奏越快,“泥鳅龙”的步伐就越快。敲这大钹的68岁的陈曼倪,虽然五六年没碰过这家伙了,但大钹一到手,往日的亲切感随之而来,他们就像一对多年未见的搭档,因为心灵相通,配合起来依旧那么默契。

  因为场地有限,舞龙队员们为了让乡亲们尽兴,从文化礼堂舞到了祠堂,又舞到了广场,整个过程就是龙舞到哪,人就跟到哪。

00219b4f11b01bf36b5107.jpeg

(图片源自嘉兴在线)

  不得不提的是,因为随着舞龙这项传统技艺的逐渐消失,村里会制作龙灯和舞龙的人越来越少,当天这支临时组建的舞龙队平均年龄都已达到50岁以上。

  一个多月前,为让它“重出江湖”,众人就忙碌开了。

  高春祥和他78岁的大哥是这条龙的主要制作者。除了龙骨是30多年前留下的,其它都是他们兄弟制作的。比如说这龙身,每段龙节都在“T”形木架上,他们得用竹篾片交叉编织成篓状,然后用白纸裹缝“竹篓”,全身用红绿彩笔画出波浪形状,最后涂上明油防水;紧接着,再用白漂布将11节龙身连起来,所以一条11节的“泥鳅龙”至少有二三十米长。

  舞龙时,龙灯每档里还会点上一支蜡烛,这样一来,在黑夜里远看就成了一条红红的火龙。“现在我们这一辈还能制作,再要是没人学,这手艺恐怕要失传了。”和“泥鳅龙”一起“重出江湖”,高春祥虽然有些兴奋,但只要想到这点,言语中便有了淡淡的遗憾。

  龙丰村黄村自然村的“泥鳅龙”在高春祥的记忆里也算是远近闻名,早些年,他们一行15人就走路顶着“泥鳅龙”到过30里外的詹家镇马叶村,曾经也常收到邀请帖舞到村外。那时,村里有个延续下来的舞龙风俗,每年正月初八、初九为“灯头节”,舞龙是必备节目,还有,一到龙年,它也是必会到席的。说着说着,高春祥忍不住掐指算起来,若除去20天前龙丰村文化礼堂落成而舞龙庆祝一事,距离最近的一次还是6年前了……

  庆幸的是,如今这条“泥鳅龙”终于飞回来了,还带回来它对乡亲们满满的新春祝福。

标签:舞龙;乡亲;龙游县;新春 编辑:成竞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