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体育频道 > 体育即时报  
吴山飞来石,知道的人真不多
钱报170俱乐部开启“走读杭州”系列活动,首站探寻吴山石刻
2018-03-24 01:09:52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杨静 陈学东 通讯员 蒋升 李文瑶

  浙江在线3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杨静 陈学东 通讯员 蒋升 李文瑶)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五六十名体验者跟着登山“三剑客”的脚步,沿着杭州吴山山路探春踏青,一起追寻山间各种摩崖石刻背后的神奇故事。由钱江晚报体育微信公众号170俱乐部特别推出的“走读杭州”系列活动,上周四首站受到热烈追捧。

  灵隐寺有飞来峰

  吴山亦有飞来石

  杭州山多,不少人总喜欢趁着空闲时间去群山间“走读杭州”,走走路,散散心。可对于身后石壁上隐约浮现的石刻印记,大部分人却并不“上心”。

  “摩崖石刻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岩画,有着精致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杭州登山圈里的“活地图”陶德富这样告诉体验者,作为杭城摩崖石刻的集中地,吴山自然成了活动的第一站。而领队的,是杭城最年长的职业户外领队许转运。

  上周四,从鼓楼出发,沿着“吴山天风”四个大字一路往前,穿过阮公祠,第一个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杭城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湧泉”石刻。

  顺着“湧泉”环绕而行,凝重而又不失典雅的“全真”,沧桑感十足的“瑞石古洞”,3.5平方的“寿”字深深地嵌在石壁上,春夏秋冬四季眺望,各有不同滋味…连绵的石刻群成了人们镜头追逐的焦点。

  “灵隐寺上有飞来峰,这里其实也有飞来石。”在一处山路拐角,《望宸阁记》的书写者,也是本次活动讲解者余好建耐心介绍:只见一块硕大的石头“横”在山壁间,正面“飞来石”三个字依稀可见,如同被人刻意放在这里一般,十分壮观。“吴山我经常来,但是这条路我却一次都没走过。刚才把照片往群里一发,大家都猜不出在哪。”有些成群结队的姐妹们还“显摆”起来。

  除了花数日精心准备介绍词,将吴山上米芾的“第一山”石刻与全国11个“第一山”作品联系起来,余好建还特意亲笔写了一幅《走读杭州》书法作品。其中,走字起笔运用了黄庭坚的“独家”写法:竖看像极了一个行走的人,最后落笔的捺则起点高、字形长。他认为,走既是行走,用脚步丈量,亦是传承,让文化延续。

  石刻最有杭州味

  “老杭州”竟都不认识

  在浩浩荡荡的“游走”大军里,四分之三的体验者都是地地道道的老杭州,可面对这些平时多次遇见,却从未去“窥探”一眼的摩崖石刻时,他们更多的还是惊讶。

  “国外的各种山我看了大半,可自己眼皮底下的,竟没想到错过了这么多。” 86岁的王顺龙跟着队伍一路感叹。号称“杭州徐霞客”的他自退休后走遍全国,这几年又开始周游列国,上个月,刚刚从澳洲回来。“要说上一次认真逛吴山,还是十五年前的事情,这次感觉重温了记忆里杭州的老味道。”王顺龙笑着说。

  这次的路线充满诱惑,自然少不了登山“三剑客”的保驾护航。从自己一人探索,到今天带着数十人的大队伍,陶德富特意提前核实了路线。阳光灿烂的好天气,使他在选择路线上多了一些小心思:“春光烂漫最适合踏青,所以我特意挑了一些野味浓的小路,或者是原生态的游步道,不过安全还是最重要的。”

  三四公里的山路转眼就走完了,在终点——位于吴山西面宽15米的“云山万古”体育会摩崖石刻前,体验者们了解到原来巾帼英雄秋瑾还是近代体育的践行者,感触颇深。

  “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除了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必须重视精神方面的滋养。这次活动不仅欣赏到了之前从未关注过的摩崖石刻,还能听行家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机会真是太难得了!”绑着粉色头巾的黄阿姨边走边做笔记,认真得像个小学生。

标签:灵隐寺;杭州;飞来石;登山;踏青 编辑:张钰婕
分享到: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