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了立夏节气,意味着盛夏酷暑的日子就要到来,而高温环境对于人体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研究表明,提高热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耐热锻炼,即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下进行锻炼,以达到适应更高温度环境的效果。
空调会降低热适应力
每年夏天,热浪袭击致人伤亡的消息都会见诸报端。但面对同样的热浪,为什么有些人受到的影响较小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的热耐受能力不同所致。同样是高热环境,耐热能力较强的人可以安然无恙,而对于耐受能力低的人来说,这种“折磨”则可能是致命的。
研究表明,人体的热耐受能力与热应激蛋白有关,而这种热应激蛋白合成的增加,与受热程度和受热时间有关。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热应激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体的耐热能力增强,以后再进入高温环境中,人体细胞的受损程度就会明显减轻。在高温环境长时间的反复作用下,人体在一定限度内可产生对这种环境的适应,即“热适应”。热适应后,机体在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心血管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改善,可有效防止中暑。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稍感炎热就会躲进空调房,结果是对热的耐受力越来越低,免疫力越来越差,“空调病”横扫都市。
每天1小时耐热锻炼
何时开始耐热锻炼呢?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从初夏开始。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哪一个时段是初夏时节,各地会有差别。不过,从大多数地区的气候演变规律来看,每年的4月至5月,基本上都处于初夏时段。
进行耐热锻炼的方法也很简单:每天抽出一小时左右进行室外活动,可根据天气情况,进行散步、跑步、体操、拳术等锻炼项目。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发汗的目的,以提高机体的散热功能。经过初夏的耐热锻炼,盛夏来临之时,即使室内气温在28℃~ 31℃,室外气温在36℃~ 39℃,人体也不会感觉太热。
同时,在这一时段内,室内尽可能不用电风扇、空调(梅雨或湿度较大时,可用空调抽湿),使得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2℃以上,湿度保持在60%左右。
活动量要由小到大
需要提醒的是,初夏的耐热锻炼一定要处理好锻炼与出汗的关系。一般来说,耐热锻炼的强度要达到出汗的效果。有些人在锻炼时怕出汗,稍出点汗就开始吹电风扇或洗澡,这样肯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受凉感冒。
当然,出汗过多对健康也不利。汗液流失过多,可能造成人体血液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减少,从而导致体温升高。所以耐热锻炼必须适度,必须“因天制宜,因人而异”。尤其是在气温较高、湿度较低时,稍一运动就会出汗,所以,锻炼前后要适当补水。年老体弱者在进行耐热锻炼时,更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活动量要由小到大,时间也要由短到长。
另外,很多人认为只有在阳光灼热的七八月份才是防晒高峰期,其实不然,踏入初夏,运动中就得注意防晒了。所以,初夏外出运动也要“武装”好自己。